文章编号:1003—2568(2007)03—0043—09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民间的群体性仪式表演活动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社区文化传统,长期存在于华北乡土社会中。作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地缘组织形式之一种,它们以“酬神”兼娱人的仪式表演,承担着凝聚社区和社会教化的功能。如果按照其辐射地域范围来划分,则大致有家族仪式、村落仪式、联村仪式、跨区域仪式等类别。就笔者多年来在田野调查中所见,联村仪式在当今华北地区的存在并不普遍,但却具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①在这些联村仪式中,有的以比较固定的组织机构为支撑,有的则仅具一个松散的临时性组织,但都讲究定期举行,多为一年一度,且普遍以“吉祥”、“太平”等为号召。本文所关注的京西幡会,涉及结邻而居的三个村落,它们在京西门头沟区的一道山谷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社区。作为定期上演的一种社会仪式,幡会代表了社区内部一种比较稳定的村际联系方式,并以向全社区成员显示或强调某种文化传统为手段,定期地清理社区中的不和谐因素,强化其内部秩序感。 本文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就这一带乡土社区而言,京西幡会传承的内在动力何在?它通过怎样的方式,达至怎样的文化认同?这实际上牵涉到幡会在维系村际关系、强化地域认同、谋求社区和谐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幡会活动的本体意义与潜在张力。 一、京西幡会 在京西门头沟的大山深处,有三个历史较为悠久的明代古村——板桥、庄户与千军台。其中,板桥村被一座古桥分隔为东板桥、西板桥两个自然村,京西古道便从古桥下穿过。由这座古桥往东是一道不宽的山谷,板桥、庄户、千军台三村从西南向东北依次排开,各相距约3华里。往北是由髽髻山、清水尖两山往下延伸的一道斜坡,三村村民在这道斜坡的平台上建造起许多庙宇,如娘娘庙、玉皇庙、龙王殿、菩萨殿等。这样,大致以古桥为界,村民在这道狭长山谷中开拓出世俗生活社区,而在山谷北坡建构起一个神佛杂居的神圣空间,由此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乡土社区。 在传统乡土社会生活中,世俗生活需要信仰的导引,而神灵世界也离不开乡民的维持,由神圣与世俗交织而成的仪式表演活动大致与此有关,京西幡会即此。 京西幡会原名“天人吉祥圣会”,又称“天仙会”,所供奉的神灵以天仙娘娘为主,据说是明代嘉靖年间这一带村民从山西“请”来的。根据三村老艺人的口碑资料与部分家谱资料分析,幡会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有十七代。按照当地村民的说法,该幡会原由三村联办,会期为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三天,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庄户、千军台两村在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主客轮流走会的形式。两村幡会的组织者、表演者都是义务参与,分文不取,但大致能依照幡会的俗规旧制各尽职守。 整个幡会活动主要包括四个程序:(1)幡会的筹备与组织。春节过后,两村的会头先要在千军台聚餐,磋商办会事宜;确定以后,便有村里热心的妇女自发地到村委会大院里挂幡晾晒,缝补修整;正月初十前后,参加幡会表演的人员来村委会排练,备办相应物品的工作也开始进行。(2)接神仪式。两村分别进行,在仪式上有所区别,庄户村流行“供大表”的仪式,② 军台村则以燃放鞭炮和演奏乐器的仪式接神。(3)挂幡走会。包括挂幡起会,村内走会与联村表演等。(4)送神归位。③ 在2004年以前,在幡会表演结束后还有主村设宴请戏以招待客村表演人员的活动,但今已不存。 此外,幡会在解放前还曾到涿州、妙峰山、潭柘寺、戒台寺等地朝顶进香,参加庙会,在近年来参加了政府组织的龙潭湖赛会、顺义区张镇花会等活动。因本文所关注的主要是两村之间在元宵节期间礼尚往来的走会活动,受篇幅所限,对于上述幡会外演的情形不再赘述。 我在访谈中发现,村民习惯于在相互磋商中向外人介绍他们的幡会。当我面对单个村民进行访谈时,他常常会有停顿,显得木讷、犹疑,认为自己的表达远远比不上电视台所拍的资料片。推其因,这既与村民自认为处于文化低位的自卑心理有关,也与他们平时遇事习惯于在相互磋商中寻找一种“合情合理”说法的心理定势有关。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磋商而形成的村落知识,为村落群体成员所共享,无形中就在村落社区内具有了“天经地义”的权威,但这种权威并不为所有村民均质性地共享。在村民心目中,外来访谈者无疑是代表着另外一个更具权威性的文化体系,因而在接受访谈时需要将他们习以为常、平时并未特别留意的内部知识进行“转译”。平时在磋商中形成的村落知识,在向外人“转译”时也要通过一定的磋商才能顺畅进行。我注意到,还有一些与幡会相关的话语多次为不同的村民所提及,有的还被有意地加以强调,说明这些话语已经程度不同地成为全村人的共识。细心解读这些话语,或许可以为我们理解幡会提供一条捷径。 1.“三村成龙”与“龙头、龙身、龙尾”的说法 处于同一道山谷之中的千军台、庄户和板桥三村,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里形成了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首先,受地理条件限制,三村之间在历史上自然形成了一个较为狭小的通婚圈,相互之间有着“亲家村”的关系。④ 其次,三村的传统经济产业都以采煤与运输贩卖干鲜果品为主,属于典型的“靠山吃山”经济。面对着同一块自然资源,村际之间的磕碰在所难免,而“亲家村”的关系既有可能“大事化小”,也有可能使之加剧、升级,导致社区秩序的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