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7)08-0234-11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西方世界一直在拓展对他种文化结构中饮食问题的兴趣。以往,异域饮食常常被拒之门外并饱受歧视,而现在却是源源不断奔流而入。酒楼、餐厅、超级市场和特别商店中的烹调花样和餐饮类别也呈现出更多的选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全球化的结果,在此期间移民者在迁徙途中把自己的餐饮带到了地球每个角落;但是,这也是日益扩大的全球化食品工业的运作结果,诸多大型集团公司把各色生熟食品向各地输送,张扬了各式食品品牌及连锁餐厅。饮食同时还跻身于全球媒体宣传之列,介绍各式家政烹调的杂志以及增设的电视频道和扩大的互联网等都进一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窗口,从而便于了解餐饮食品并使之融入以消费文化为生活方式的各种事务和活动。有这么一些关于“正宗”的异域烹调和民族传统烹调的节目,例如,如何发掘和拯救失传的烹调艺术等。至少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度,人们更乐意探索和实验,更能欣赏那些厨艺翻新的大师,他们为那些愿意陶冶趣味并争做美食家的中产阶层和上流社会,推出全球美食的大融合。这些进程其实很难看做是全球化的一统结局。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饮食历史;不同饮食的商业化水平,在外餐和自炊两方面都有其不同的习俗和态度。诚然,如果消费文化系之于品位文化的构建并以此划分阶层区分全体,那么辨别、领略和追求嗅觉与味觉之间微妙差异的能力,以及对饮食造型美感的追求,对餐饮框架的追求,就不止有其重要性,而且还将出现裂变而各行其道。 英国没有自己的民族饮食特色,这要算是众所皆知了。世界各地的民族餐饮都有可能风行一时,例如当前埃塞俄比亚或蒙古餐馆在繁华闹市大行其道,但是英格兰或者说不列颠餐馆很难跻身其中。这种局面何以出现在英格兰,个中原因颇为复杂,目前已经引发了不少争议(见莫奈,Monnell,1996)。就正面意义而言,由于烹调文化优越感以及整理国故意识的缺乏,英格兰饮食对外来的影响更加开放,这一点在二战之后尤为明显。如今留存的所谓英格兰饮食面临着挑战:咖喱现在要比鱼条和约克布丁更受欢迎,而牛排和肾脏布丁差不多已经在餐牌上淘汰了①。在英国饮食对外开放的历史过程中,中餐扮演了一个中心角色。本文意在探讨中国餐饮在英国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它与消费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品位文化的关系。目前人们更感兴趣的是新兴中产阶级对生活方式的构建,这一转向激励我们对体会文化商品进行实验和探索,而1960年代以来此情尤切,只有把中国餐饮置于消费文化发展扩大的背景之下,我们才能理解它的成功。 一、饮食和消费文化生活方式 对消费文化的讨论看起来很少直接论及饮食。这一点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因为饮食是家政消享的中心,相当部分的业余生活都是围绕采买、造炊和进餐安排的。餐饮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铺陈空间而且在于展示时间,它标刻了维持社会实体的每日的生活节奏。我们不仅要进行日常采买带回家来加工准备,同时日益增长的流动人口还在标准饭时在外就餐。此外,食品在消费文化中还是一种休闲消遣活动,下馆子,会朋友,同餐共饮,云天雾地谈吃论喝,如此等等,都显得是无可非议的美好体验。在英国近十年内,餐馆数量的增长和菜单的扩大都是令人瞩目的。 消费文化理论中一个更为新近的值得关注的倾向是对生活方式的强调。也就是说,在消费文化通俗文学(杂志、广告、电视和自助书刊等)里面,生活方式被认作人们在业余时间理应积极建构之物。生活方式的构建意味着,一个人的体态、外貌和消费品休闲活动等可以积极地融入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庞然整体(费瑟斯通,Featherstone,1991)。消费文化以及一个漫长系列中的媒体广告和广播电视节目宣传强调说,这种生活成就观有可能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全新的生活体验,以便拥有个性化的自我生活(贝克,Beck,2002)。 消费文化突出了一个求知模式:一个人要钻研,要学习,要调查,从而陶冶自己的趣味,这种趣味并不一定是上流社会正宗的风雅之物,而是一种更富个性化和探索精神的趣味。在当代消费文化中,重在选择并“品尝”文化产品、文化对象并进行文化体验,要不断努力,坚持斗争,以跟上各种新产品和新生活的步伐。在消费文化中这些与构建生活方式相关联的倾向,显示其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趣味等级系统的松动,从而呈现出变通和创新的新纬度。 布尔迪厄在《界限》(Distinction)中把中产阶层特有的趣味气质看做是更广阔的“阶层趣味天地”的一部分。他列举了诸多消费和消享活动,娱乐,度假,时装,美术,玩车以及饮食,如此等等都是通过一种对立逻辑而运作的,而相互对立的各项可以绘成一幅地图,其轴线的设立则依据于那种聚合阶层和行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资本(布尔迪厄,Bourdieu,1984:178-9)。就我们的目的而论,其主要方面在于强调一种方式,以这种方式不同的群体获得不同的趣味,并通过他们的嗜好表达这些趣味,形成一整套具体的性格特质和阶层划分方案,以便趋近社会和世界。一个人的嗜好指导他对社交天地中的人、事、物做出判断。如布尔迪厄(1984)所说:“趣味可以归类,而且还可以对归类进行归类。”一个人的趣味看起来似乎是天生的,是个体化的,但是与之相随的则是一整套挑选机制,这种机制简化了文化选择,把文化选择自然化了,而这些选择显然也被收容了。人们不难通过我的面容和身体的形状、位置和态势领略我的个人口味,反过来我也以同样的眼光审视别人:喜欢某种饮食的人,其体态明显自成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