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启蒙运动利用中国思想的过程与方式 周宁(《天津社会科学》,2006.6.118~128) 中国思想参与构建西方现代启蒙经验,不仅影响到启蒙运动中活跃的阶层与人物、最重要的思潮与论争,而且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层面上的意义,从天启神学到自然神学,从自然哲学到政治哲学再到政治经济学。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启蒙运动利用中国思想的过程与方式。就西方启蒙主义者而言,中国思想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思想方法;也不是中国的思想,而是西方文化一种自我换位或错位的思想。启蒙思想利用中国形象的过程,也是扬弃中国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与西方现代文化的自觉相关。想象中国的目的是确证西方,思想迂回移位到中国,最终还是要进入与复归西方,复归西方传统,从古典美学到哥特精神。启蒙思想“穿越中国”,而不是停留在中国,这是西方现代性文化自觉的方式,也是对当今中国文化启蒙与自觉的启示。 慎终追远 生生不息 ——春节的民俗学解读 刘锡诚(《艺术评论》,2007.2.6~11) 春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39个民族都过的一个全民性传统大节,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最集中的载体和体现,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元素和文化符号。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春节,就其性质而言,是一个最大的岁时节日而不是宗教节日。春节节期很长,从头年的腊八算起,到次年的正月十五止,其活动的内容,是由多种复合的民俗事象构成的,如祭祀祖先,正旦放生,娱乐看戏;其所体现的理念,则除了国家民族认同凝聚、家族慎终追远、邻里团结和谐之外,还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与美德,对家族团结、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谈谈美国汉学的新方向 孙康宜(《书屋》,2007.12.35~36) 近年来由于中西方深入交流的缘故,人们所谓的美国“汉学”,已与大陆和台湾(或香港)的中国文学文化历史研究越走越近了。可以说,它们目前已属于同一学科的范围(field)。特别是这十多年来,美国各大学的东亚系的人员组成更发生了重大变化,华裔教授的比例越来越多。然而,从不久前《南方周末》的“汉学”专辑中(2007年4月5日)可以看出,国人(至少是中国大陆的读者)对于美国汉学的新趋势似乎知之甚少。他们仍然是以一种仰视“洋人” 的态度来评价美国的汉学家,以为美国汉学“无论是方法论还是结论”都与中国国内的已经“不一样”,似乎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实,今日的全球化已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同是研究中国文学文化和历史,每个学者(不论在中国大陆、台湾,或是美国)都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声音,中西之间固然还有区别,但同时也在出现新的融合。对于西方的“汉学家”,国人只需以平常心对待,不必特别抬高他们的身价,也不应出于自卫的排斥心理而妄加轻视。 本土化与艺术民族志的建构 吴晓(《兰州学刊》,2007.10.152~154) 艺术民族志的建构,体现出强烈的过程性特征,不仅是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实践和最终表达结果的书写过程,而且更是作为学科关照对象即人类艺术审美文化活动得到全面把握的过程。为有效把握这种过程的全面性,文本化策略对于艺术民族志的建构具有积极的作用。“文本化”意味着关注与艺术活动之间或间接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强调艺术活动的过程性、语境性和可读性。基于这种“文本化”测量建构而成的艺术民族志,能够更加灵活地整合美学的思辩演绎性和人类学的经验描述性特征,使得艺术审美文化活动真正置于具体生活文化语境中,从而促使艺术人类学独特的学科理念得到有效实践,也使得当代美学难题和艺术审美事实之间的关系得到新的书写。 中医药的文化定位问题 薛公忱(《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136~139) 从前的中医文化研究,仅仅将中医药体系中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等成分看作文化,而忽略了中医药本身的文化性质和作用。实际上,无论历史上和现实中,整个中医药体系一直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与社会文化的其他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提升中医药应用的文化地位,促进其发展。提出“文化中医”,并非要用以取代现行的“中医文化”概念。只是提醒人们,要把整个中医药体系看作文化,看作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个综合体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开放的文化体系,而不能仅仅把中医药的一部分看作文化,或将它看作其他文化体系的附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