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根文化概念的流行及其缘起 目前在中国,“草根文化”还主要是一个都市大众娱乐领域的概念。 早在19世纪,“草根”一词随美国的淘金狂潮而流行,并在后来以其比喻义被引进了社会学领域。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化与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因为主要借鉴、依托的是苏俄文化和文学的思想资源,所以,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底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等概念,成为相关内涵的正统术语。“草根”和“草根文化”虽然在美国作为“准学术概念”使用的历史颇为悠久,在中国却长时期内并未流行。直到近年,缘于电视和网络传播平台中种种娱乐化、互动化现象的出现,“草根文化”概念在中国的使用频率,才陡然频繁起来。 大致2005年以来,借助电视、网络等新型的传播平台,都市大众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甚至在过去不敢摆上“台面”的现象和“事件”。其中此起彼伏火爆一时的,包括“超女”、 “快男”、“选秀”;“芙蓉姐姐”、“二月丫头”;《一个馒头引起的血案》和《潘冬子参赛记》等“恶搞”;郭德纲相声、“梨花体诗”、博客写作;乃至“百家讲坛”,等等。这种种现象相互间的内在差异极大,但都呈现出“全民”自由参与、自主狂欢的特征。于是一时之间,网络爆红、媒体热炒、众口笑传、学界争辩,竟呈现出似乎将构成文化新格局的态势。 实际上,这些现象和事件的话语主体并非所谓的“全民”。从“超女”、“快男”、“选秀”、“恶搞”、“芙蓉姐姐”、“二月丫头”的表演主体,到郭德刚相声、“梨花体诗”乃至“百家讲坛”的接受主体,再到媒体的热炒者及其主要关注者,基本都是我们惯常所称的新型都市“小资”阶层,以及响应、迎合乃至依附这一群落的精神心理倾向的“外围群众”。他们在现在的大小城市里人数众多,却身处既定的社会文化体制外难获均等机会,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又富于“另类”意识和青春期叛逆倾向。这一群落核心的心理诉求,是渴望否认体制文化特权的合法性,获得文化参与的乐趣与自我表现的快感,并通过这种“快乐”的参与,进一步获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优势状态。新科技支持自由的网络和视觉化的电视传播平台,则为他们心理企图的达成,提供了充分的社会公共空间。相关的运作机制和传播平台为了“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为了以此为突破口寻求“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也不遗余力地上下其手,助推这些现象。不过,从具体表现来看,不管是“超女”、“快男”,还是郭德刚相声、胡戈“恶搞”,更多的其实是以一种娱乐化、脱口秀式的形态,以在传统的审美规范和社会影响形成模式中多半是“出位”姿态,来展示“真我”与“个性”,构成感觉的狂欢与情绪的宣泄,其中呈现的,主要是一种感官化、欲望化的精神生存境界。而且,这种娱乐现象的参与者本身,也多半具有浓烈的商业意识,往往在新媒体一举成名获得声誉之后,就会马上置抵抗“精英”或“主流”文化、展示自我生命灵性与神采的“成名”姿态于不顾,被商业文化“收买”和“招安”了。因此,总体看来,当前都市的种种大众娱乐现象,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不择手段追求“眼球效应”、“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道路,是社会转型、多元文化并峙的时代环境中青春期文化与商业文化合谋的产物。 从民族文化发展的高度来看,这种种现象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往往由体制文化和精英文化全盘主宰的审美惯性、明星模式乃至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也包含着以种种“无厘头”的方式,敏锐、辛辣地对精英文化和社会现实的热点现象中出现的弊端进行嘲弄与亵渎、将其消解和狂欢化的功效;其中还隐含着构建同主流、精英文化相抗衡的公共话语空间的民主意识。但与此同时,它们在具体内涵方面,往往既缺乏深层次审美活动的感动因素,也缺乏主体精神沉静的磨炼、过滤、提升和坚定的理性观念的支持,所以,虽然影响巨大,实际上却基本属于较为粗疏的快感型审美层次,缺乏真正沉实的精神文化内涵。即使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也不过是将某些学术文化界甚至并不前沿的研究成果传奇化或通俗化,本身实际上并不具备时代文化高度的创新性。而且,这种种现象在颠覆传统、恣意狂欢的张狂姿态背后,还显示出诸多的道德式微、底线伦理匮乏的话语倾向。而这些倾向与特征,是与成熟文化的精致性、深厚性与建设性,无疑是相抵触的。因此从根本上说,它们所构成的不过是一种“亚文化”形态的、内蕴芜杂、精神和思想含量稀薄的娱乐生态。 正因为表现形态相当火爆热闹而实际上只属于一种“亚文化”形态,它们更渴望获得一个在时代文化整体格局中能够独立自主的“名分”和“说法”,来作为在文化理论与精神心理层面的支撑。而且,早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世俗化、娱乐化文化思潮刚刚萌芽,就遭到了精英文化痛心疾首的批判。当时,这种价值立场就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武器,而难以与精英文化的猛烈攻势和高亢姿态相抗衡,而只能以“生活无罪”的辩解和“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来勉强加以抵挡。结果长期以来,在意识形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庄严与威压下,它们总显得低人一等,难以理直气壮。如今,各种类似现象更为蓬勃地兴起,具体表现往往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寻求“名分”和“说法”、予以“正名”的心理诉求,就变得更加必要和紧迫了。 正是借助这样的时代文化契机,“草根”和“草根文化”的概念被重新发现和引进,“草根英雄”、“草根偶像”、“草根艺术”、“草根的狂欢”等语词,被频繁地使用和传播起来。 二、草根文化概念的价值两面性及当前大众娱乐的本相 其实,“草根”和“草根文化”只是一个比喻性的学术概念,内涵具有一定的含糊性。当前大众娱乐界对于草根文化概念的“中国式”引用,则基本上只强化和使用了这一概念的部分内涵,却忽略乃至有意遮蔽了其另一方面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