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历届政府为确保生存,在特定安全环境下防患于未然,将战场推至敌人的境内,速战速决,并多次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以色列先发制人战略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其对该战略的时机把握上,亦即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同时以色列避免持久战与消耗战,防止战线拉得过长,造成“体力透支”。伊朗核危机爆发后,以色列迟迟未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先发制人打击,主要是遵循了这些原则。 一、作为危机管理手段的先发制人战略 在处理危机时,国家一般面临三个基本战略选项——威慑战略、胁迫战略和先发制人战略。威慑与胁迫战略的成本较低,适合于应对低烈度冲突;但是当低烈度冲突升级为严重的国际危机时,威慑与胁迫战略常难以奏效,先发制人战略就会从最后的选项变成唯一的选项。因此,主权国家是否选择先发制人战略并非出于政治家的偏好,而是出于决策者对此战略的收益计算和理性判断。简单地说,先发制人系指决策者使用预防性手段,防止对本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因素出现,否则威胁将不断增加,甚至演变成迫在眉睫的威胁,并最终难以化解。①先发制人又是一项代价高昂的战略,决策者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放弃此战略,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美国曾酝酿对古巴发动先发制人打击,但在最后一刻决定放弃该计划。由此可见,先发制人战略是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出现国际危机、国家的重要利益受到威胁时,领导人一般首先考虑的是采取威慑战略,因为它的成本最低;如果威慑战略不能奏效,决策者一般会尝试胁迫战略,因为它的成本次之;如果胁迫战略亦无法化解危机,决策者最终将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因为它的成本最高,亦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依据发动战争的时间,使用武力可分为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在敌人发动攻击前抢先袭击对手即为先发制人,采取报复性打击的行为通常称为后发制人。国家采取先发制人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各种政治力量消长变化,尤其是权力增长速度出现不平衡性,权力关系随实力消长而发生改变。对于实力处于相对下降趋势的国家而言,该国与敌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随时间推移日益对本国不利,且敌人的严重威胁逐步演变为迫在眉睫的威胁。所以,为改变这种对自己不利的发展趋势,该国通常在权力关系发生巨变或在敌人实施侵略前抢先发动进攻,以努力维持对自身有利的权力关系。由此可见,先发制人是一类特殊的国家行为:从外在表现来看,它属于具有侵略性质的进攻手段;从战争发起国的意图来看,它又属于积极的防御手段。由于先发制人战略具有双重特性,其在酝酿和实施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激烈争论,焦点主要是此种行为的合法性。 2005年以来,以色列的先发制人战略主要针对伊朗。众所周知,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是头号军事强国,也是许多国家军火主要供应商。以色列还拥有强大的防御能力,其“箭式”导弹能够有效拦截来自伊朗的袭击。2005年12月2日,以色列的“箭式”导弹在一次试验中成功拦截了伊朗“流星”-3型导弹。尽管以色列国防军不能确保拦截伊朗100%的导弹,但此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以色列导弹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②2006年以色列总参谋长哈鲁兹任命空军司令舒克戴(Elazar Shkedy)少将为以色列国防军“伊朗前线”的总指挥,③并成立了伊朗作战司令部。2007年6月11日,在南部帕勒马希姆空军基地,以色列“地平线”—7号间谍卫星发射升空。此间谍卫星由印度制造的火箭发射,旨在对伊朗的军事动向尤其是伊朗核计划提供更可靠的情报。④2008年6月初,曾经担任武装部队首长和防长的以色列副总理莫法兹指称,从伊朗核计划所取得的进展来看,以色列攻打伊朗看来“不可避免”。 以色列空军为模拟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先发制人打击,自2006年起便大规模增加境外军事演习的次数,并于2008年6月上旬在地中海东岸及希腊外海调动百余架次战机模拟空袭。2008年7月,以色列情报机关认定,伊朗最快可于2010至2015年间发展成核武国。有分析认为,为摆脱腹背受敌的局面,以色列开始放弃传统的“远交近攻”战略,转而寻求同叙利亚乃至夙敌黎巴嫩真主党及哈马斯和谈,进行间接对话谈判,体现出“近交远攻”的外交特点。这些努力是为了同伊朗开战作准备,阻止它们在开战后支持伊朗,向以色列发动火箭炮等攻击。⑤ 二、以色列实施先发制人战略的主要动因 在中东地区,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土耳其、伊朗等都曾实施过自己的先发制人战略,但该地区最擅长运用先发制人战略的要数以色列。为什么以色列在建国后频频实施对邻国的先发制人打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由于地缘上的劣势,以色列实际上是生存在敌国中间的孤岛,1979年以前,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由于国土狭小,敌国众多,以色列同阿拉伯邻国的边界实际上整个都是防线。而且在联合国,以色列几乎总是被谴责的对象。由于广大阿拉伯国家占据了联合国大会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多数席位,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常常将国际舞台作为谴责以色列的场所,使以色列只能勉强获得美国和欧洲几个不多国家的道义支持,必要时迫使美国动用否决权。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军事封锁、政治孤立和道义谴责之下,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之后起多次面临亡国的危险。以1948年5月14日第一次中东战争为例。在此次战争中,以色列共牺牲了5682人,占当时以色列总人口的1%,其中20%是以色列平民。⑥残酷的现实迫使以色列人不得不在随后的国家安全政策中防患于未然,发挥自己先进武器的优势,抢先对阿拉伯国家实施突袭。以色列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逐步在实践中形成。其次,以色列实施先发制人战略可以充分发挥进攻性力量强大、防御性力量脆弱的结构性优势,以弥补自身军事人员和装备数量之不足,防止出现拉锯战、消耗战与持久战,以空袭的方式让敌人出其不意,在短期内锁定胜局。最后,以色列发动先发制人打击,并在完成既定任务后迅速停止军事行动,见好就收,从而避免为地区和世界大国干预中东冲突提供借口。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