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作为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主导国家具有一定的地区凝聚作用,但是由于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时期造成和一直存在的民族政治裂痕,也由于更大范围内的全球化进程和大国政治角逐,独联体一体化进程远远谈不上顺利,甚至存在逆一体化的趋势。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地区范围内又出现了实际上更有活力的次地区组织,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俄白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古阿姆”集团等。在这一背景下,分析俄罗斯因素的社会和国际政治约束对于认识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国家的地区凝聚作用 俄罗斯因素首先表现为俄罗斯人的能动性。俄罗斯人的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国家认同能够起到一定的政治导向作用。苏联解体的一刻,二千多万俄罗斯人转瞬间失去祖国,由此形成的俄罗斯人寻找民族家园和历史祖国的力量随着联盟国家解体初期的移民潮震撼了整个地区。俄罗斯人的自治与自决运动成为某些国家西向或者外向发展的掣肘因素,而俄罗斯人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的努力或者说争取自身公民权利的斗争也对所在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俄罗斯人与俄罗斯国家一同在地区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原苏联国家,俄罗斯联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苏联时期形成的经济联系,包括在资金、技术、人力和自然资源方面对地区经济的支撑。如果要完全瓦解苏联的地域性,势必会付出很高的代价,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欧亚大陆的全面冲突。这也是独联体能够在一段时期内得以保持和俄罗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主导独联体地区的原因。 俄罗斯因素还表现为俄罗斯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俄语和俄罗斯文化在原苏联国家的影响具有历史性,它已经使俄罗斯因素融入原苏联国家的民族社会之中,赋予了他们无法完全剥离的“欧亚素质”。“哈萨克民族诞生的条件本身就具有千百年来突厥—斯拉夫文化相互作用的历史根源。在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框架内这种相互作用得到了延续”,“一方面是没有人愿意接受帝国思想的文化逻辑方案,另一方面是没有人能够否认欧亚结构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现实作用。”①作为族际交流工具的俄语和浸润欧亚民族至深的共同的俄罗斯文化能够把有着复杂民族利益矛盾的不同国家联系在一起。 但是,后苏联时期地区政治进程的实践证明,俄罗斯因素所能起到的地区凝聚作用是有限的,它没能阻止住地区去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地区一体化的民族裂痕 造成独联体地区去一体化趋势的因素很多,首先是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时期的一体化进程存在民族政治裂痕。俄罗斯帝国解体后,俄罗斯人有多大的可能性能够继续发挥地区凝聚作用是值得怀疑的。一是自决民族及其国家是否同意与原宗主国一体化的选择,甚至接受原殖民者在地区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原统治民族是否还有重新尝试复兴帝国的愿望。 苏联是意识形态基础上的“民族国家联盟”,至少苏共和苏联政府的统治没有以俄罗斯人的名义,苏联在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指导下为原帝国境内的主要民族建立了民族国家,许多被压迫民族都有了自己的国家和自治形式。这一过程使原本应该在20世纪初完全解体的沙俄帝国版图又得以维持大半个世纪。但是在70年时间里,苏联党和政府没有完成在帝国版图内建设现代统一民族国家的任务,苏联因自身存在的种种矛盾包括民族矛盾而最终解体。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实本身使人怀疑苏联70年是否真的提供了复兴该地区一体化的基础。 苏联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是反西方即反“世界体系”的东方阵营的存在。斯大林所谓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是对两大阵营对立的理论和现实描述。苏联解体后,所有的原苏联国家包括俄罗斯联邦都已经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要走融入世界的道路,地区范围内发展一体化的政治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而苏联所留下的统一经济空间更是千疮百孔,在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微弱。 从现代民族国家的角度分析,俄罗斯人的地区凝聚作用必然受到新一轮民族国家进程的影响。世界体系是一种民族国家体系,“世界上好像还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西欧一样达到那样的一体化和文化、教育体制及语言多元化的相互渗透的水平。但是,就是在地球的这一部分,那里所达到的包括文化在内的最高水平的整合,也不是通过否定民族国家、相反正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完成的。民族国家是一体化进程的根基。”②后苏联地区包括俄罗斯人都处在新一轮民族国家进程中。如果不同民族的代表不能落地生根,在居住国安定下来,而是刻意在边界的另一侧寻找自己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一体化就根本无从谈起。新独立国家只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主权的维持上,而不会关注所谓的共同利益和主权让渡。原苏联国家之所以无法表现出对于俄罗斯民族认同的完全认可,恰恰是因为俄罗斯民族认同的力量跨越了国家边界。 从文化的角度看,俄罗斯因素受到了地方民族文化复兴的制约。在原苏联地区,无论是乌克兰、摩尔多瓦这样的西部国家,还是南高加索国家和中亚国家,无不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苏联的同化政策产生了一批俄语居民,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苏联地区的文化面貌,但是并没有消除各地区之间的民族文化差别,原苏联地区的次地区组织隐约显示着文化的界限。究其原因是苏联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差异。在苏联文化框架下进行的俄罗斯化,更多的表现在语言和形式上。苏联文化从根本上讲不是民族的文化。只要看看沙俄时期“东正教、专制制度和人民性(俄罗斯民族性)”与苏联“共产主义”,“国际主义”和“民族自决”这样的口号的差异就一目了然了。在1980年代末,“新政治思维”对苏联的国家意识形态的颠覆使得联盟很快失去了对各加盟共和国的控制,多年的苏联教育和族际主义思想在很短时间内即被各地方的“民族认同”所取代了。苏联文化迅速褪色。“民族主义的复兴不能被解释为政治利用的结果:而毋宁说,它被精英分子所利用,恰恰证明了民族认同作为一种动员原则的可塑性和生命力”,③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苏联文化不是一种以民族价值为基本诉求的文化。苏联后期的变化也是俄罗斯人的去苏联化,表现为俄罗斯民族文化在俄罗斯联邦的复兴。后苏联时期,俄罗斯国家提出各国俄罗斯人的文化自治方案证明了俄罗斯文化依然是一种民族文化,不能承担起超民族的作用。事实上,苏联时期的某种程度上的俄罗斯化政策已经是激起苏联民族矛盾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