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国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传统的出海口,是冷战后俄罗斯与西方地缘政治角逐的对象,也是现今俄罗斯及其飞地加里宁格勒州的重要经贸伙伴。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并且因为讲俄语居民地位、撤军、边界、和加入北约等诸多问题而伴随着经常性的政治紧张。普京总统执政后,俄罗斯对三国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方针,三国也因为加入欧盟和北约等因素而淡化了反俄立场,俄罗斯与三国的关系逐渐走出困境,步入合作轨道。 一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波罗的海政策 20世纪80、90年代之交,在波罗的海三国争取从苏联的统治下独立出来的过程中,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导人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给予了极为重要的政治支持。1991年1月,在联盟中央采取武力平息波罗的海三国独立浪潮之际,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叶利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领导人签署俄爱、俄拉国家间关系基础条约,实际上承认了它们的独立;7月29日,俄罗斯与立陶宛签署国家间关系基础条约;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叶利钦签署关于承认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的命令,此举促使西欧国家和美国纷纷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正式承认三国独立;10月,俄罗斯与三国建立外交关系。 但是,当时专注于同戈尔巴乔夫争夺政权的俄罗斯领导人,没有利用波罗的海三国争取俄支持其独立的形势,在承认三国独立之前,就涉及双边关系的撤军、讲俄语居民①国籍、财产分割和边界划定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协议,从此这些问题就成为长期阻碍俄罗斯与三国关系发展的尖锐难题。这被俄罗斯人认为是俄领导人犯下的“重大政治失误”②,是“俄外交不可原谅的错误”③。 1991~1994年,俄罗斯忙于建设新的国家体制和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密切关系,对急于摆脱俄罗斯控制的波罗的海三国态度冷淡,对三国外交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离婚”。波罗的海三国确立了“回归欧洲”战略,奉行亲欧反俄政策。俄罗斯与三国关系僵冷的原因,除了当时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普遍存在的强烈离心倾向之外,还有后者对俄难以泯灭的历史怨恨。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都强调自己在1920~1940年曾经是西方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由于苏联的侵略和占领才中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④,因此它们将对苏联的憎恨转嫁给了苏联的法定继承国俄罗斯。 对于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来说,驻扎在境内的俄罗斯接管的原苏联军事力量是不能接受的。经过艰苦的谈判,在俄罗斯提出的保证俄运往加里宁格勒州的军事物资过境权、保证当地俄罗斯退役军人的社会保障和人权、改善俄罗斯族人的社会地位等要求获得满足之后,俄罗斯先后同三国签署关于撤出俄军条件、期限和程序的条约,于1994年8月底之前撤出驻军。 讲俄语居民地位问题是俄罗斯与波罗的海国家关系中最尖锐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尤其突出。立陶宛在独立之后通过了实施所谓的“零方案”——所有居民不分种族都可以成为本国公民的国籍法,使所有常住居民获得了国籍。立陶宛能够比较容易地解决讲俄语居民的国籍问题,是因为该国讲俄语居民所占人口比例较小。以俄罗斯族人为例,1989年在立陶宛生活着34.4万俄罗斯族人,占全国人口的9.4%;而在拉脱维亚则有90.6万俄罗斯族人,占全国人口的34%;在爱沙尼亚有47.5万俄罗斯族人,占全国人口的30.3%⑤。尽管如此,立陶宛的俄罗斯族人在接受俄语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限制。 为了使“苏联时期外来移民”的国籍发放不至于对自身的国家属性提出疑问,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在制定国籍法时没有选择“零方案”,而是采取了总合战前本国公民的方法。1991年10月,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规定1920~1940年拉脱维亚共和国公民及其后裔自动获得该国国籍,其他居民获得国籍的程序应根据1922年宪法加以确定。1994年6月,拉脱维亚制定国籍法。1992年2月,爱沙尼亚恢复1938年国籍法的效力。根据上述法令,大部分战后移居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俄罗斯族人及其他讲俄语居民没有被列入可自动获得国籍的人群。在拉脱维亚只有28.5万讲俄语居民获得国籍,约40万人沦为非公民;在爱沙尼亚约20万讲俄语居民获得国籍,约30万人沦为非公民⑥。与主体民族相比,非公民在政治权利和社会生活等很多方面处于不平等地位。 俄罗斯试图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就讲俄语居民国籍问题达成双边协议,但是两国无意解决这个问题。俄罗斯外交部、议会和总统多次发表声明,对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境内讲俄语居民遭受政治、经济和社会歧视表示忧虑,通过媒体宣传向两国施加压力,并促使欧安会、欧洲理事会等从事人权问题的国际组织及西方国家对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施加影响,但是收效甚微。 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后,边界问题一直消极地影响它们与俄罗斯关系的发展。1991年9月,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一项决议,声明战后苏联最高苏维埃关于将列宁格勒州和普斯科夫州的部分领土(总面积约2 300平方公里)归还给俄罗斯联邦的决议是无效的。1992年1月,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针对普斯科夫州的佩塔洛区和帕尔金区(总面积为1 600平方公里)通过类似的决议。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认为,1920年签署的莫斯科和塔林、里加签署的和约即使是在两国加入苏联之后也仍然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两国与俄罗斯的边界应根据上述和约的有关条款来划分。俄罗斯认为,随着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1940年加入苏联,1920年,和约就已失效,因而两国是在向俄提“领土要求”⑦。1994年6月,叶利钦总统签署俄罗斯单方面确定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边界的命令,俄罗斯根据苏联时期形成的各共和国的行政区边界确定了与波罗的海三国的边界线。俄罗斯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边界谈判时断时续,长期没有进展。俄罗斯和立陶宛之间也存在维利蒂涅次湖、涅曼河三角洲及领海划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