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正式签署了《日澳安全保障联合宣言》(以下简称《日澳安保宣言》),标志着日澳两国确立了“准同盟”的安全关系。①为便于叙述,本文拟将这种“准同盟”安全关系暂称为“安保关系”。同年6月,日澳举行了首次“2+2”会议,将两国关系定位为“本地区不可或缺的伙伴”关系;9月,初步拟出了落实《日澳安保宣言》的行动纲要。10月22日,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在日澳经济联合委员会会议上表示,将进一步推进日澳在安全保障领域的合作。②日澳“安保关系”的发展,不仅意味着两国安全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日本安全战略的新动向。本文拟就日澳“安保关系”的形成过程和内涵进行探讨,并结合2007年日本《防卫白皮书》,对其中隐藏的日本安全战略的新动向进行揭示。 一 日澳“安保关系”的形成 冷战期间,日澳两国都处于美国的军事保护伞之下,双边经贸合作处于日澳关系的主导地位,安全合作仅在20世纪70年代澳洲秘密情报局的情报交流上有所体现。③冷战结束后,日澳安全关系才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得到了较快发展。1990年3月,澳大利亚国防部副部长保罗·迪布访日,就提高防卫关系和建立平等的制度以推进防卫对话等问题与日方进行协商。④这是冷战后日澳军方首次就双边安全问题交换意见。同年5月,日本防卫厅长官石川要三对澳大利亚进行回访,标志着两国正式在安全领域开展合作。⑤1995年5月,澳大利亚总理基廷访日,两国签署了日澳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确立了冷战后日澳关系发展的方向。1996年2月,日澳举行了首次“政治与军事对话”会议,并将其定为年度磋商机制,推动了双边安全关系向合作化、机制化方向迈进。 尽管冷战后日澳安全关系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两国之间仍缺乏成熟有效的安全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的地区安全问题时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点在90年代末的东帝汶维和行动中得到了充分证明。随着澳大利亚国内政局的变化,澳大利亚政府推翻了日澳数十年来就东帝汶维和问题所建立的共识,并试图让日本再次扮演“支票外交”角色,要求日方对澳出兵东帝汶提供资金援助,这引起日本的强烈不满。⑥日本外务省曾就此向澳方提出抗议,舆论也抨击澳大利亚在该问题上扮演了“咄咄逼人的领导角色”,并开始怀疑澳大利亚作为地区理想伙伴的必要性,要求政府重新审视对澳政策。⑦“东帝汶之争”不仅表明日澳在地区安全观上存在着很大分歧,而且也暴露出日澳建立的安全对话机制并不成熟。 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与2002年10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爆炸事件,为日澳提升双边安全关系、确立新型安全机制提供了契机。2003年7月,日澳两国首脑发表了“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联合声明》,并派遣部队参与以美国为首的反恐战争(日本自卫队主要是以“人道主义援助”名义派遣非战斗人员参加)。这标志着日澳安全关系进入了反恐旗帜下的新发展时期。同年9月,澳大利亚国防部长希尔访日,与日本防卫厅长官石破茂签署了《日澳安保宣言》的模本——《日澳防卫交流理解备忘录》,重申了两国将“加强高层次交流、战略对话及高级官员互访”和“人员交流及定期船舰互访”,并承诺了日防卫厅与澳国防部将开展在反恐等新领域的防卫合作,从而为深化两国安全合作、建立全方位与多层次安全机制奠定了基础。⑧ 虽然“备忘录”成为日澳安全关系发展的根本性指导文件,但随着日美、澳美同盟的强化,以及在以美国为首的反恐战争下日澳军事合作的日益增多,正式确立两国安全合作的法律依据、建立双边“安保关系”被逐步提上日程。2004年12月,日本内阁通过的《防卫白皮书》中首次明确指出,“澳大利亚是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重要伙伴”,要积极“推动对澳防卫交流”,成为日本欲提升与澳大利亚安全关系的明显信号。⑨对此,澳方于2005年2月宣布,应日方要求派军队为驻扎在伊拉克的自卫队提供安全保护,并强调“与日本保持亲密盟友与伙伴的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⑩这意味着日澳都愿意将对方视为在安全保障领域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日澳到了该建立‘同盟’关系的时候了”(11)。 2006年3月18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和澳大利亚外长唐纳、美国国务卿赖斯共同发表的致力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标志着日澳关系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层次。特别是在安全问题方面,两国同意“推动地区及全球安全合作”、“欢迎三方安全对话”、加强日澳安全战略对话,致力于“太平洋的繁荣与安全”。(12)2007年3月13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访日,并与安倍晋三首相共同签署了《日澳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同时,两国决定确立“日澳安全保障协商委员会(2+2)”机制,加强情报共享及联合军事演习,展开救灾、反恐和维和方面的安全合作。(13)《日澳安保宣言》的出台,标志着日澳“战略性伙伴关系”在“安保”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并正式成为指导日澳扩大军事合作、推进两国“安保合作”迅速发展甚至迈向“同盟化”的根本性文件,对亚太地区安全格局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