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学术研究,人们总是通过一定的途径(approach)实现的。这种途径可以为研究提供指导,为回答有关问题提供准则。对于研究途径的选择,学界通常会有争论。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范式”概念的提出者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思想,一门成熟的科学通常是在单一范式的支配之下。但是,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如果应用“范式”的概念,大概只能按照较为宽泛的标准,理解为若干得到较为普遍认可的研究框架。人们经常提到的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等争论,就是这种意义上的“范式之争”。由于这些研究途径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发展,因此理解这些争论的分歧所在以及与它们的承袭关系,对于更好地把握这个学科的知识和推进已有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 作为背景的两个传统:唯理论与经验论 国际关系研究作为一个起源于西方的学科,其研究途径的演进与欧洲学术思想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当代不同范式间的争论,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欧洲历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歧。 在近代西方“科学革命”发生之前,欧洲的知识界一直存在两个相互分离的传统,即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工匠拥有实践经验,但形不成理论知识;学者掌握理论知识,但脱离实际。在学者传统中,居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理论。唯理论认为,一切普遍的和必然的知识都是经由理性认识得到的,从先验的“自明之理”出发,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乃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唯一可靠的途径。 到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学术传统开始发生变化,其典型表现是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结合。一些重视经验知识的学者发展出了经验论,而一些坚持唯理论的学者在倡导理性与推理的同时也不再排斥对事实的检验。 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他提出,知识是存在的反映,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官。他倡导了以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认为只要把大量事实搜集起来,并且按相关课题分门别类,就能在事实的百科全书基础上牢固建立一座科学理论的金字塔。培根形象地把科学研究比喻为酿酒:我们先要采集葡萄(资料),然后榨出葡萄汁去造酒(理论)。①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年)。他阅读过培根关于科学方法的意见,认为培根从自然界的经验事实出发,而不是从为演绎研究提供基础的一般性原则出发,是本末倒置。笛卡儿深信,从不可怀疑的和确定的原理出发,用类似数学的方法进行论证,就可以把自然界的一切显著特征演绎出来。如果从同一命题演绎出了不同结论,那就要引进实验。不过笛卡儿对这一方面并不十分强调。 经验论在其后的发展中,形成了强调观察的“朴素归纳主义”。按照这种认识论,科学是始于观察。科学的观察者应当不带偏见地记录下看到、听到的东西。正是这样的观察陈述,构成了推导定律和理论的基础。随着观察和实验所确立的事实的增加,人们就能经由归纳建立起概括性更强的定律和理论,从而推动科学的成长。② 人们在科学研究中进行观察和归纳,说到底,是为了发现因果关系,并据以对未知的事情进行预测。然而,这种归纳逻辑到18世纪却受到了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的批判。按照休谟的观点,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得不到任何逻辑上的证明,因为人们不能从实际观察到的有限事例跳到涉及潜无穷对象的全称结论,也不能从过去、现在的经验跳到对未来的预测。这一诘难,构成了著名的“归纳问题”。③ 此后提出实证主义(positivism)概念的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
ois Xavier Comte,1798-1857年),试图协调经验与理性。他指出,自培根以来,所有杰出的睿智人士都赞同,除了依赖对事实的观察,不存在真正的知识,这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没有某种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去观察事实,这同样是正确的。④孔德认为,人们无论做何种研究,都必须观察事实和现象,并通过形成定律来协调事实和现象。为此,必须采用假设、演绎和检验等方法。⑤ 实证主义出现之后,经验论经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维也纳学派的推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维也纳学派的哲学思想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该学派认为,一切东西都要拿经验来检验和证实,一切科学结论都要有证据。在方法论上,该学派坚持归纳主义,但引入了概率逻辑。这一点可以说是对经验论的发展。按照古典经验论的看法,运用归纳法就能使科学知识得到完全的证实。维也纳学派为了解决“归纳问题”,把归纳逻辑归结为概率逻辑,并且用“确证”(confirmation)代替“证实”(verification)。其逻辑就是:尽管再多的证据也不能完全证实一个假说(理论或规律),但能逐步增强人们对之相信的程度,即“确认度”。对于逻辑实证主义者来说,科学的进步,正是通过被经验证实的或然性真理的逐步积累而实现的。⑥ 然而,逻辑实证主义者为归纳主义和“经验证实”的理论大厦所做的维护,不久就受到了卡尔·波普尔(Karl R.Popper,1902-1994年)的理性批判。波普尔认为,归纳方法不仅不能得出必然性,而且也不能得出或然性,因为任何数量的有限单称命题同构成科学理论的全称命题相比,其概率都只能是零。与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理念相对,波普尔提出了“经验证伪”原则,即只要找到一个否定性的单称陈述,就可以证伪一个全称陈述的理论。波普尔把证伪原则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即一切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伪的才是科学命题,否则就是非科学的。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