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方法及分析样本的选择 巴基斯坦是恐怖主义活动的重灾区。早在九一一事件之前,巴基斯坦就已在国际反恐战线上奋斗了多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基斯坦逐渐成为抵御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从中亚和阿富汗向南亚和我国西部地区渗透的前线。巴基斯坦恐怖主义活动态势对我国和全球反恐斗争的成败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在巴基斯坦境内活动的恐怖组织或与恐怖组织有关的极端组织数量众多,其中既包括“基地”组织等国际公认的恐怖组织,也包括恐怖主义性质存在争议的组织①。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离势力多年来在巴基斯坦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复杂网络。巴基斯坦已经成为“恐怖主义的万花筒”。对在该国活动的恐怖组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恐怖主义具有普遍危害性。许多恐怖组织在思想渊源、行为模式、追求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对某一地区的恐怖组织进行综合性研究,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该地区的恐怖主义,全面概括其根源、动态和趋势。虽然反恐是全球性的系统工程,在战略层面对恐怖主义进行宏观分析意义重大,但打击恐怖主义依然要具体到与每一个恐怖组织进行斗争的战术层面。因此,进行恐怖组织的个案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数据分析是恐怖组织个案研究的重要方法。对恐怖组织进行专门数据分析,可以总结出研究对象的活动规律,分析其行为模式,从而揭示不同恐怖组织在根本属性相同情况下存在的重要“技术性”差异,对其进行分类和性质判定,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打击不同类型的恐怖组织提供对策。 本文选择了巴基斯坦具有代表性的恐怖组织俾路支解放军(BLA,下文基本简称为“俾解”)作为研究对象。该组织2003年底首次露面,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已经策划了48起袭击事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近年来俾路支省乃至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势不断恶化负有重大责任,且其活动有愈演愈烈之势。俾解还曾策划针对中国援巴工程人员的袭击,是中国海外利益所面临的巨大威胁。对俾解进行个案研究,对地区反恐斗争及保卫我海外利益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俾路支安全形势的恶化与俾解的兴起 俾路支在巴基斯坦四省中人口最少,经济最不发达,社会发展水平最低,但同时也是面积最大、矿产资源最丰富、战略地位最重要的一个省。俾路支省总面积将近35万平方公里,占巴基斯坦领土总面积的43%,铜、金、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该省穿越首府奎塔的“波斯走廊”自古便和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的开伯尔山口一道成为中亚通往南亚的交通要道,邻海的瓜达尔地区扼守波斯湾出入阿拉伯海的咽喉,海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俾路支人虽然在印巴分治时出于宗教原因加入了巴基斯坦,但一直怀有强烈的民族分离情绪。巴基斯坦建国后至齐亚·哈克将军执政前,俾路支人曾于1948年、1958年、1963年到1969年以及1973年到1977年四次武力对抗联邦政府,企图实现独立或自治,仅仅20世纪70年代阿里·布托执政时期巴政府军和俾路支部落武装的军事冲突就造成了3300名政府军士兵和超过5000名部落武装人员死亡。②齐亚·哈克执政后,军政府通过全国范围的伊斯兰化运动,在保持军事压力的同时,动员宗教力量对俾路支民族主义进行精神替代。此后不久,苏联—阿富汗战争爆发,俾路支成为伊斯兰世界抵御苏联威胁的前线地带。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联合作用下,俾路支民族分离运动一度沉寂。 不过,联邦政府的开发计划遭到了当地部落、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巴基斯坦政府就拟订了雄心勃勃的俾路支开发计划,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地缘安全环境恶劣,这一计划长期未能得到实施。近年来,穆沙拉夫总统对巴基斯坦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将其建设为连接中亚与南亚、沟通东亚与西亚的“能源与商品走廊”的战略。早在开始对“走廊战略”进行大规模国际公关活动的前一年,巴基斯坦就于2002年3月22日在中国的援助下开始建设瓜达尔港口项目一期工程。巴基斯坦还不遗余力地推动横亘俾路支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线计划。以瓜达尔港口工程和伊巴印天然气管道项目为标志的俾路支开发计划成为“能源走廊”战略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俾路支民族分离运动再度兴起。 俾路支局势再度紧张的原因在于:(1)俾路支仍处于部落时代,部落势力作为传统社会的权势阶层与既得利益者,不愿改变传统社会结构和权力体系。近年来,穆沙拉夫总统在俾路支实施的开发政策直接威胁部落长老(萨达尔,Sardars)对该地区的影响力,而部落势力担心经济开发、军队入驻和文化教育会唤醒部落民众的自主意识,从而对长老的传统权势构成挑战。③前俾路支首席部长阿图乌拉·门加尔(Ataullah Mengal)曾宣称,中央政府会使“我们失去自己的身份,语言和一切,这是我们不愿接受这些庞大开发计划的原因”④。 (2)当地民众对没有从俾路支资源开发中直接受惠心怀不满。俾路支的特大工程项目,从酝酿决策到具体建设的过程中,俾路支人多沦为旁观者,工程承包和所需劳工也多来自外省,当地百姓缺乏就业机会。俾路支开发计划大举实施三年后的2005年,当地失业率仍高达33.48%,将近巴基斯坦平均失业率的2倍。⑤开发计划并没有使当地经济实现显著好转,使得相当一部分俾路支人形成中央政府是在掠夺当地资源的印象,担忧“外来人利用开发计划将他们的家园变成殖民地,把他们削弱成少数民族”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