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6-9550(2007)12-0024-09 在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有一种影响深远的探讨循环式的大国兴起以及由此引发全球性霸权战争现象的思想流派。如亨利·基辛格在《大外交》篇首即称:“仿佛是根据某种自然法则,每一个世纪总会出现一个有实力、有意志且有智识与道德动力的强国依其价值观来塑造整个国际体系。”①美国学者乔治·莫德尔斯基将这种史学家感悟到的列强兴衰更替现象彻底理论化,提出了国际政治发展的长周期理论。此论一出,立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但是,这个高度宏观的理论果真能在解释纷繁芜杂的现实国际政治中,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发展方面让人信服吗?本文意在通过对近代以降的国际政治史实的考察和借助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来检验莫德尔斯基的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并期望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 莫德尔斯基长周期理论的内涵 莫德尔斯基的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是以地理大发现以来的国际政治史特别是西方国际政治史为基础,借助社会学理论中的体系分析方法和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发展长周期理论,构建的一个高度简约的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 首先,莫德尔斯基借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理论来证明世界政治体系需要一个领导者。帕森斯认为“社会体系是由国家以及参与体系运动的单元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构成的”。②他把现代社会体系按功能划分为四个次体系,即经济体系(economy)、政治体系(polity)、社会共同体(societal community)和维持模式(pattern maintenance)。③莫德尔斯基的研究焦点放在帕森斯现代社会体系的政治层面。他把全球政治体系(global polity)定义为“按功能划分的、涉及明确问题范畴的一组特定关系,那些体系的参与者在全球层面上采取有组织的集体行动。”④它由四个部分构成:“(1)世界性强国和挑战国之间的关系;(2)全球政治体系既与(起支配作用的)全球体系和世界体系共存,也与由全球经济、共同体和文化构成的(起协调作用的)的次体系共存;(3)维持全球政治体系运转的调节性机制(regulatory mechanism);(4)解释全球政治体系演变的发展性机制(developmental mechanism)。”⑤莫德尔斯基认为,和国家层面的政治体系及地方层面的政治体系一样,世界政治体系需要一个领导者来维持其运转,体系领导者和挑战国之间的关系是核心。在这一意义上说,全球政治体系是由政治行为(politiking)和政策(policy)两部分组成的,前者指竞争体系的领导权,后者指体系领导者为集体目的而追求的目标以及追求这一目标的方式。竞争体系领导权成功的国家成为“世界强国”,体系秩序遂由其支配。 其次,莫德尔斯基以社会学理论和人类历史经验来证明国际政治领域丛林法则的普遍性。尽管莫德尔斯基强调“长周期并非是战争周期,而是通过全球性战争的调节而形成的一种政治进程”,⑥但是该理论还是把国际体系演进的动力归结为战争,就如生物学家把自然界物种起源与发展的动力归结于“自然选择”一样,长周期理论把全球性战争看做是国际体系发展的“社会选择”。⑦他认为国际体系转换的主要方式是全球性战争,现代世界体系形成以来的世界领导者无一不是从战争中脱颖而出的。⑧ 再次,长周期理论把经受住霸权战争考验的国家定义为“世界领导者”。不过,并非每一个大国都有机会问鼎“世界领导者”的独尊地位,世界领导者必须具备如下四个要素:地理上须是岛国或半岛国家;国内政治稳定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上领先;拥有强大的海军,能在全球范围内运用自己的力量。⑨在这四个要素中,莫德尔斯基特别强调地缘位置和海军力量的重要性。莫德尔斯基认为近代世界历史上出现的四个“世界领导者”均是海岛或半岛型国家: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一角,在欧洲大陆上没有特别利益;荷兰在地理位置上虽不是典型的半岛国家,却也类似于半岛的海洋国家;英国在地理上完全是一个岛屿国家;美国则是一个大陆型的“海岛”国家,其地缘位置之与欧亚大陆犹如英国之与欧洲大陆。 最后,莫德尔斯基把康德拉季耶夫的经济发展长周期理论和埃尔文·拉斯佐罗(Ervin Laszlo)的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在理论上论证世界领导权是以周期的形式更迭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就对长期经济景气变化进行研究,提出了经济发展长周期理论。该理论把一个经济长周期分为繁荣-衰退-恐慌-回复四个阶段。康德拉季耶夫在研究中还发现,经济长期上升时期通常处于战争及国内社会动荡最为多发和最为激烈的时期。⑩莫德尔斯基的长周期理论对每个周期的阶段划分与康氏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他把世界领导国的成长与衰败阶段划分为全球性战争阶段、世界性强国出现阶段、合法性丧失阶段和权力分散阶段。这四个阶段的运动过程构成了莫德尔斯基所说的特定周期的阶段性运动(phrase movement)。(11)在这四个阶段中,第一、第二阶段对秩序的需求(preference for order)最高,第三、第四阶段由于处于领导国地位确立后的稳定期,对秩序的需求相对较低。但就秩序的可行性(availability of order)而言,由于第二、三阶段处于世界性强国的支配之下,国际秩序比较稳定。(12)对秩序的需求反映了体系阶段性演化的功能,而秩序的可行性则体现了世界性领导国对体系演变起到的主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