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478(2007)04-0109-09 抗日战争中,因敌强我弱,中国以持久消耗战略与日军拼斗。日军虽占领了中国大片土地,但因兵力有限,只能占领城镇和交通要线。中国军队除在正面阻击日军外,还在敌人后方大力开展游击战牵制消耗敌军。敌后游击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大陆抗日战争史研究中,以往偏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的论述,对于国民政府军以及民众自发抗日武装的游击作战研究较弱。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军留置一些部队在敌后,沦陷区有些地方政府的官员率领保安部队坚持在原地抗日,战区组织抗日游击武装,还有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这些汇成敌后武装抗日的洪流。本文拟对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有关敌后游击战的方针和部署,及敌后抗日游击战初步开展的情况作一概述。 一、华北敌后各地抗日游击武装纷起 抗战初期,北平、天津、保定、太原等重要城镇失陷后,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国民政府军撤退时,留有少量部队在敌后游击。一些地方官员留在当地组织武装抗日。许多地方出现了民众自发的抗日自卫武装。八路军则有组织地开辟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抗日武装队伍。 平津沦陷后,北平西山一带、冀东杨柳青一带很快出现了抗日游击队的活动。北平附近的队伍主要成分是流亡学生、农民和一部分失散队伍的士兵;冀东一带大抵是反正以后伪军的转化。[1](P28)据载:东北流亡学生赵侗、高鹏等人在沙河、昌平拉起队伍,8月下旬成立“国民抗日军”。9月8日,该抗日武装在平郊黑山扈与日军作战时,击落日机一架;[2](P332)9月下旬,又袭击德胜门外北平市第二监狱,救出被囚爱国志士和共产党员。随后在天门沟、妙峰山与日军作战,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3](P46)北平中共地下组织不断派人加入该部,通过成立军政委员会进行领导。八路军晋察冀军区1937年12月25日,将其改编为军区第五支队。1938年2月,该支队向平汉路出击,3月下旬返回平西开展游击战争。[3](P46)北平市郊另一支由杨博民发起的游击队,曾在清华园开展袭击活动,后与其他队伍合组“民众扫日正义军”,奉关(羽)岳(飞)二圣之主义,誓行“扫平日寇”。[4](P61) 随着河北省重要城镇失陷,全省各地抗日武装纷起。军事委员会保定行营民训处发起组织河北民团(后称民军),军事委员会任命民训处主任张荫梧任民团总指挥。河北省民军很快发展为10个民团,在河北平原、晋东南、豫北、豫东袭击日军。[5](P30)1937年9月20日,平津地区大学教授杨秀峰(中共党员)以保定行营民训处特派员名义,在井陉成立办事处(后移至昔阳皋落镇),建立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1月5日,杨秀峰率冀西游击队进抵邢台、内丘山区。1938年5月,杨任冀西游击总队司令员。[6](P13、P20)1937年11月,河北省保安司令高树勋部退驻濮阳时,中共直南特委通过高部取得河北民军第四支队番号,此为冀鲁豫边区第一支民众抗日武装。[7](P154-155)此时,受中共影响的知识分子赵辉楼等人在宁晋、束鹿一带建立了民众抗日自卫军,赵县、藁城、栾城一带组织了民军第五路军(支队)。中共津南特委在盐山、庆云等8县组织抗日救国会。[8](P504) 原任察北保安司令的孙殿英,七七事变后,宋哲元加委以冀北民军司令。孙殿英部沿平汉铁路南撤途中,从房山起即收编旧部和平津失陷后的散落士兵、警察和土匪,至冀南山区武安、涉县一带时,其部达五六千人,后进一步发展至万人。孙从军事委员会获得新编第五军的番号,留在华北从事游击作战。[9](P122)1937年10月,第五十三军(原东北军万福麟部)第三八八旅第六九一团,在从永定河南撤途中,在团长吕正操(中共党员)率领下决心留在冀中游击,14日在晋县小樵镇改称为人民自卫军,吕任司令员。[6](P17) 中共保属省委在冀中地区建立了抗日游击队。此外,在无极、藁城地区有中共领导的抗日义勇军第五、第八支队1000余人。[10](P39)12月中旬,吕正操部转至平汉路西整训,留一部成立河北游击司令部,以孟庆山任司令员。1938年1月,吕正操部回到冀中,与孟庆山部会合,收编游杂武装,成立冀中军区,吕、孟分任正副司令员。冀中游击武装很快发展到约2万人。当时直接隶属于中共晋察冀军区的有河北民军和抗日义勇军等部3000人。地方武装有郭治书、范子侠(冯玉祥旧部)、乔明礼、姜东升、魏大光、史省三等部1万多人。此外,还有联庄会武装9万多人,会道门武装4万多人。后中共冀中区委和人民自卫军将大多数地方武装争取过来。[10](P40) 日军侵陷河北尧山(今隆尧县),县长即提出“人人要受训,保乡保家;人人自备枪枝,发挥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精神”等口号,短期内组织3万余人自卫。大名的民军领袖70余岁,仍跨刀横马,率民出战。[11](P446)河北省唐县、完县、满城一带土匪孟阁臣部收编小股武装,也抵抗过日军进攻。磁县六河沟煤矿、峰峰煤矿、平汉铁路北平段及正太路工人亦开展抗日游击活动。[4](P60) 河北省回民积极参加抗日武装斗争。日军占领献县后,回族退役军官马本斋组织武装抗日,后加入河北游击军,编为回民教导队。1938年7月编入冀中军区,史称“回民支队”。[8](P639-640)6月初,定县、安国、献县地区的回民抗日武装也合编入为第三纵队,1939年7月改称“回民支队”。[12](P323) 冀东地区,自殷汝耕“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后,发生过多次抗日斗争。1937年12月,中共河北省和冀中组织与各界共同组成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冀东分会和“华北抗日联军”,李运昌为司令员,首先在迁安、遵化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3月,开滦3.5万矿工举行罢工,6月,乐亭、滦南3千雇农罢工。7月6日起,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胡锡奎,原任书记李运昌负责军事)首先在滦县港北村,丰润、滦县、迁安交界的岩口,蓟县邦均组织起义,18日,开滦矿工起义。一个多月时间内,抗日武装起义席卷冀东20余县和开滦矿区。[12](P33-34)参加冀东大暴动的有周文彬、节振国等开滦煤矿工人武装7000余人,有冀东上层爱国人士领导的高志远1万余人,国民党人洪麟阁部4000余人,包子经部7000余人。他们与中共领导的武装共同组成抗日联军。8月,起义部队扩大至7万多人,加上其他抗日武装共10万人。抗日联军西撤途中,副司令员洪麟阁率一支4000人队伍在蓟县马仲桥一带遭日伪军进攻,洪氏阵亡。至年底,起义队伍剩下3000人左右,继续坚持冀东游击战争。[6](P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