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054(2007)02-0090-0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新旧并存、中西交融的转型期社会。这是一个西方文化大量传播和引介,西方资本大量涌入的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主风气渐开,市民社会开始建立,自由主义经济盛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在1936年达到了一个巅峰,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将这个进程强行中止。 这段时期也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 (建国前除日本占领时期,民国时期北京均称为北平。本文为简单计,一律统称北京)。1928年 6月,张作霖奉系控制的北京政府垮台,国民革命军进占北京,结束了北洋政权在北京的统治。蒋介石掌握政权后,出于政治和军事的考虑,定都于南京,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1930年后还一度为河北省辖的普通市。政治中心职能南移,对北京的城市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在没有中央政府的特别支持下,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开始系统译介西方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到二三十年代之交,在西方城市规划建设思想和理念影响下,结合北京的特殊情况,学界对北京城市发展方向展开了一场讨论。 一、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译介和引入 20世纪20年代初,学者在所译介的西方著作中均将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内容以“市政建设”统称。这个概念比现今的“市政建设”(单指城市道路、桥梁、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要大得多,从内容看,它实际上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含义。 经过学者努力,二三十年代出版了大批介绍西方“市政”思想的著作。如世界书局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编辑出版的ABC丛书中,有不少关于城市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著作。杨哲明的《都市论ABC》、《都市政策ABC》、《市政计划ABC》、《市政管理ABC》等著作,在推动现代城市理念以及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传播和普及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又如《现代欧美市制大纲》、《市政府与市行政》(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二年出版)、《比较市政学》、董修甲的《市政新论》(民国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慰慈的《市政制度》(民国十四年亚东图书馆出版)、董修甲的《市政学纲要》(民国十七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锐的《市制新论》(民国十六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郑肇经的《城市计划学概论》、张维翰译《英国田园市》、李耀商译《都市计划讲习录》(日本都市研究会编,民国十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田园都市》(民国十九年华通书局出版)、张锐的《比较市政府》(民国二十年华通书局出版)等著作和译著。 上述诸多著作、译作的出版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近现代城市发展与城市市民社会发展的急迫需要。学者们对西方关于城市的功能、组织方式、市政思想以及行政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对当时中国积极有效学习西方先进的都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起到了启蒙和舆论推动的作用,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板。尽管当时的研究一般以介绍性为主,也有一些比较性研究,对欧美先进的都市组织和管理制度的理解还比较浅近,认识程度不够深刻,但学者和城市管理的实际工作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到二三十年代之交,随着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实践不断深入,一些比较性的研究开始从完全倾向欧美制度和全盘照搬照抄西方思想的态度逐渐转变,开始探讨中国城市建设、组织和管理的特殊性以及历史基础,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经验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府官员特别是城市管理者的思想。 二、关于城市发展的主要思想和认识 二三十年代,学者关于城市发展的主要思想和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城市作用和功能在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中的认识。有学者认识到都市的发达与国家的进步关系重大,“诚以都市为人民集中之地,文化较优之区,工商业发达之处,市民参与政治之出发点”。①都市发达,人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享受巨大的利益。 对城市规划的认识。《都市政策ABC》中对城市规划的目的进行了对比分析:“英国都市计划之主管机关,由卫生部负完全责任,办理都市计划方面一切事宜。……与日本之都市计划,为土木工程事业之范围者不同,可知英国都市计划之目的,在维持市民之公共卫生;都市计划之目的,在力求住宅问题的改良和解决”,“都市规画者,为一改良都市之科学。其目的在乎改良市民环境之物质,俾适宜于将来发展,并使各改良之事业,有整齐及一致态度”。这种观点有别于认为城市规划仅仅是实体性工具(Physical Tool)的认识,强调了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这种认识直到今天仍是我们需要大力倡导的先进思想。 关于都市规划的范围。“其规划之广大范围,且包涵改良社会之生活与道德,而不特市民环境之物质焉。凡所谓公用品,如电车、电灯、自来水、煤气等之设备;公用屋宇,如园林、娱乐场等之建筑;以及私人产业之取缔,理财方法之采用;即市律之规定,社会之管理,苟有可以增进市民幸福者,均当在市规划范围之内。且必须筹及将来人口增加,所需尤广之时。”这种认识表现出对城市规划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