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立评论》解析丁文江的军事文化思想 马友平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 610064) 作为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科学家丁文江对当时中国军阀派系及军情进行了详细研究,萌生了改革军事教育、创办军事院校、培养新式人才的理想;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丁文江提倡“宁为瓦全,不为玉碎”的持久抗日观,呼吁国共协作,一致抗日。其略显低调的抗日观有着对时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也是其科学理性精神在军事思想上的彰显。丁文江所持这种观点是基于如下深刻分析:首先,对日本国情和实力的分析。其次,对中国国情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中国无论在物质、军事,还是国民素质方面均没有向日本宣战的资本和能力。再次,主张人才是战争胜负成败的关键。正是基于对时局有如此深刻的分析,对日本无止境的侵略野心和本质的认识,以及对日本实力、国力有限的熟稔,丁文江才表现出如此积极的态度、长远的考虑,以及对时局的忧虑。 摘自《兰州学刊》2006.12.146~149 试论陕甘宁边区县长的行政职权与施政经验 杨东 (天津商学院法政学院,天津 300134) 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正式制定县政府组织条例,设置县政府。陕甘宁边区的县长选用,是通过有广泛代表性的县参议会选举产生的。边区县长的行政职权具有一般县长所履行的基本行政职务,同时还兼具战时行政的特点。边区县长的权限,大体以1942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1942年之前,决策大多集中在边区政府的手中。1943年实施精兵简政之后,县长及各个部门不再仅仅是对上级对口部门负责,而且还必须向县长及县级政府委员会报告并接受指导。边区县长的施政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首先,厉行节约、廉洁自律是陕甘宁边区县长施政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色。其次,边区县长在统一战线去既能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又能最大限度的争取团结,是陕甘宁边区施政过程中的又一成功经验。最后,边区县长与民众的融合,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施政经验。 摘自《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昆明)2007.1.46~48 1939年重庆国民政府“全国生产会议”述论 蒋国宏 (南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226019) 1938年12月,蒋介石率国民党军委会余部飞抵重庆,宣告国民政府西迁工作结束。1939年5月7日起,国民政府在行都重庆召开了为期一周的“全国生产会议”。会议就农业、工业、矿业、交通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对促进后方经济发展、坚持持久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学者指出,研究抗日战争如果不研究重庆国民政府显然是不完整的,而研究此次会议无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重庆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和政治态度的了解。 摘自《广西社会科学》(南宁)2007.1.88~91 论训政的失败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亡 吴贤辉 (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泉州 362021) 根据孙中山的理论,国民党要能够承担好“训政”的历史使命,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首先要求必须把国民党建设成为苏俄共产党式的强有力的革命党。其次要求国民党必须是一个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坚定的革命精神及主义信仰的革命党。第三,要求国民党必须有能力按照三民主义纲领,把国家建设好,使人民切实获得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权利,真正享受到“民国的幸福”。然而,对比1927年后国民党的实际状况,国民党组织的蜕变、革命精神的丧失以及意识形态的脆弱,首先致使“训政”变成为少数特权者用以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借以党治国之名,行专制独裁之实。这是导致“训政”失败及其南京国民党政权迅速垮台的重要原因。 摘自《华侨大学学报》(泉州)2006.4.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