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为战胜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战后并没有调查统计出完备周详的损失总数。回顾和思考中国抗战损失研究的历史,对抗战损失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也许是有益的。 一 抗战损失研究的简单回顾 (一)抗战期间与战后初期对抗战损失的研究 为了清算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以待战争结束后向日本索赔,1939年7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制颁《抗战损失调查办法》及《查报须知》,通令中央各机关及各省市县政府分别调查具报。1944年2月5日,还专门成立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战损失调查,并于1946年10月编制出《中国抗战时期财产损失说帖》(台北:《日本投降与我国对日态度及对俄交涉》,1966年,第291-306页),1947年正式对外公布八年抗战期间的损失。由于中日战争历时弥久,战后国共对峙并发生了内战,虽然国共双方都在各自辖区进行了损失调查统计,但限于种种原因,诸如新收复区查证工作难度大,只能采取抽样调查,东北、台湾的损失未能调查列入,国共双方调查重点和统计方法不尽相同等,因此,国民政府公布数据很难说是详实的抗战损失统计。内战爆发后,抗战损失调查遂告终止。 基于调查统计,1938年起,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开始了对抗战损失的研究。潘加林先生于1941年春完成《抗战三年来我公私损失初步估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是为我国最早系统研究战争损失的论文。接着,韩启桐先生广搜资料,审慎选用,对中国抗战六年来的损失做了较深入研究,撰成《中国对日战事损失之估计(1937-1943)》一书。他估计我伤亡官兵平民776万以上,加上财产损失,当在133.594亿美元以上,约相当于庚子赔款的64倍以上(《中国对日战事损失之估计(1937-1943)》,中华书局1946年版,第84页)。此书为我国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对日战争损失较为系统的估计报告。该书价值主要不在数字的精确与否,而在于它为以后的调查提供了标准和方法。 (二)战后大陆学者对抗战损失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多种原因,大陆史学工作者很少涉足这一领域。从荣天琳主编的《中国现代史论文目录索引(1949-198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可知,这30余年来发表的关于抗战史的论文约1100篇,其中关于战时经济方面的论文十分少见。虽有一些论著涉及到抗战损失的史料,但大都是从论证日本侵华的角度提出的,所引统计资料的数据,多是战时统计和报刊资料汇编,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并没有提到重要地位。全国性抗战损失研究几乎没有,从学术著作中看不到关于抗战损失总数的叙述。 1978年后,抗战史专著的大量问世,这也必然要求研究者问答中国抗战胜利的代价,部分有影响的专著对八年抗战中我国的损失予以结论性的说明,但仍缺乏论证。 上世纪80年代后,为反击日本右翼否定侵华战争、开脱战争罪责,中国的史学工作者加强了对日军侵华暴行及中国抗战损失数字的研究。如1986年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编写的《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一书,不仅扼要介绍了日军轰炸、残杀、施行细菌战、虐杀几百万劳工等罪行给中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害,而且还多方收集资料,编定出中共抗日根据地的人民伤亡、财产损失的统计总数。 中国民间向日本索赔活动的兴起,也促使人们去思考和研究中国抗战损失。自1986年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武建东等人查找资料和档案,根据1947年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关于抗战期间公私损失调查报告》和1946年6月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主任董必武《致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公函》及其附件《中国解放区抗战八年损失初步统计表》等档案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后得出抗战八年间中国公私财产、战费损失和死亡人数。 1980年以来,地区抗战损失和沦陷区经济损失的研究受到重视。由于战后抗战损失调查统计没有包括东北等地被日本掠夺与破坏的损失,因此,有关东北14年损失研究的论文、著作、史料,以其丰富的资料,揭示了日本垄断东北交通、通讯、掠夺森林、工矿资源,劫夺海关、金融,对东北所造成的损害。有关日军在沦陷区经济侵略和劫夺的文章不断问世,对研究中国抗战损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战时生命损害的调查,为人口伤亡研究提供了帮助。在抗战结束数十年后,要对抗战财产损失作实地调查已不可能,只能凭借档案、统计资料进行科学的估算。但对日军大屠杀暴行所造成的平民的伤亡损害,则可以借助对幸存者的调查予以确证。如1980年以后,山西各级政府曾多次组织中共党史部门和地方史志部门的人员实地调查,查证日军制造一次屠杀千人以上的大屠杀就有100次以上。中共河北省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组织专门人员,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出《河北抗日战争时期惨案统计表》(《河北惨案史料选编》,1985年内部版),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在河北一次杀我无辜群众10人以上的惨案有500余起,有76757人遇难。自1982年起,南京开展了5次大规模的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和幸存者的调查。 虽然关于抗战损失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严格地说,90年代以前抗战损失研究还没有成为史学研究的课题。在这一时期的损失研究中,唯有《四川档案史料》1983年第3期发表了以抗战损失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四川抗日战争时期人民伤亡及其财产损失情况》。有关经济损失的论著,大多着重揭露日本侵华的手法,而对损失的定量研究则显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