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6)06-0097-12 从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学术界共出版国史专著、教材、辞书等近600部,发表学术论文980多篇。其中关于政治方面的论文480多篇,经济方面的280多篇,文化方面的100多篇,外交方面的70多篇,军事方面的20多篇,其他方面的30多篇。2004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也掀起了学者研究国史的高潮,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在诸多著作中,有些是系统地、全方位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进行研究和阐述的,如金春明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04)》(第二版),魏宏运主编的《国史纪事本末》(共七卷),郭德宏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共五卷),李德生、吴阶平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田居俭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49年卷》等;有些是对某一时期或某一领域国史的专门研究,如关志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1956~1966)》,李安增、王立胜的《1976~1982年中国当代史》,余晶淼的《十六大以后的中国》,郭德宏、林小波的《四清运动实录》,张红宇的《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徐庆全的《文坛拨乱反正实录》,翟文亮的《中国对外工作概况(2001~2003)》等;有些是在党史研究中涉及国史问题,如张静如的《中国共产党通史·插图本》,龚育之的《党史札记二集》,谢远学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纪实》,赵凌云的《中共党史评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大事记(1978.12~2002.5)》等;有些是领袖传记,如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的《邓小平自述》,冷溶、汪作玲主编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等。综观这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全貌,国史研究工作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历史大背景下,在原有研究方向与成果的基础上,突出研究了国史的重点问题和是非判断标准等学科理论问题,使国史研究呈现出理论观点愈加具有创见性、视角愈加新颖独特、选题愈加精细具体、领域愈加宽广的特点,在注重研究历史问题的同时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不断推动共和国史的理论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实现新的突破。 一、国史研究的创新观点 在这三年,国史研究者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并形成争论之势,推动国史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出原因的研究 有学者提出,中国现代化潜在影响到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中国现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者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出的背景。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作为纲领和策略,实现了中国现代化所需要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前提条件,完成了现代国家重建的历史任务,而且试图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实现工业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完成中国现代化的第二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体现了与时俱进精神,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1] 2.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放弃说”与“坚持说”的争论 这一争论是由于于光远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一书中指出毛泽东“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而引发的。同意此观点的学者探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中国实践中过早结束的原因。从客观原因方面来看,一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中国实践的时间短促,缺乏理论的实践基础;二是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面临困难;三是建国后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进行顺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的逐渐强大,使社会主义改造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四是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政治格局和苏联因素的影响。从主观原因方面来看,一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存在偏差,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认识是不确定的;二是毛泽东对列宁过渡时期理论和社会主义目标模式缺乏成熟的认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理论上没有弄清楚;三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中两个革命相互衔接与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四是存在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毛泽东认为当时人民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坚持说”则认为毛泽东调整而没有“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毛泽东只是调整了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间,并没有改变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原则,因此不能说他主体思想上“放弃”了这一理论。[2] 3.“统购统销”经济思想研究 有学者对“统购统销”经济思想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统购统销”作为统制经济思想的产物,它并不仅仅是工业化战略的必要手段,即使没有工业化的外在压力,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下也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因素,因为这个政策能够实现政府对粮食、农业生产、农村资源的全面控制,能够使政府把一切都管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及有关建设事业。“统购统销”政策虽有积累资金的作用,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实现为工业积累超额资金。“统购统销”思想的根本的出发点并不是要剥夺农民,而是通过统购统销来掌握粮食,这些控制农业生产和经营、把一切都管起来的思想,就是毛泽东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管理模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