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内战不断、战乱不息的情况下,仍在一定程度上致力于经济建设。因此在到1937年的十年里,全国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东部的城市化也取得了不小进步。然而,对华觊觎已久的日本,不容中国有片刻发展之余裕。在一·二八、八·一三事变中,上海两次惨遭日军炮火蹂躏,尤其是闸北,两次淞沪之役均为中日两国鏖战前线,数十年的建设成果顿时化为乌有,所受创伤之重为全市之最,八一三后境内建筑更是十不存九。除上海外,东部其他城市也因日军的轰炸而遭受重创,大量工商业单位被破坏,在随后的占领期间,日军又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使得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迫中断。本文拟以闸北为例,从战前与战后的巨变来探讨日本侵略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破坏。 一、1900—1937年的闸北现代化建设 闸北位于上海北部,其地名与苏州河(旧称吴淞江)上的两座石闸① 息息相关。苏州河系上海与苏、锡等地往来便道,来往船只一直较多,于是“自吴淞江通行小轮,于是新闸、老闸之间,亦见起色”。② 不过,1900年之前,除苏州河北岸一带有些市集外,闸北基本上属于未开发的“处女地”。然而上海开埠租界发展不可避免地对闸北“荒僻冷落,人迹罕至”③ 的原始面貌产生冲击。上海开埠后,整个城市便以租界(尤其是原英租界部分)为发展源,并沿黄浦江北上,呈纵、横两面拓展。因此,闸北的发展实质上也与上海城市范围向北拓展关系密切。 租界自建立之初便不断进行扩张,到1900年时,闸北东、西两面与租界毗邻,南面隔苏州河也与租界相望,因此实际上三面被租界包围,随时有被侵吞之虞。为了不使闸北被租界侵吞,1900年4月,粤商陈绍昌等联合地方绅商,筹集股款,向两江总督刘坤一申请,“拟于新闸浜北二十七保十一图(今铁路上海新客站南)地方建造桥梁,兴筑沿河马路,承办一切事宜”。④ 在得到允许后,他们便在闸北自辟商埠,创办了“闸北工程总局”。之后,闸北在行政沿革上虽屡有变动,但均未对其城市化建设造成太大影响。 交通近代化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前导,⑤ 时人谓“市面与交通有密切之关系”。⑥ 自闸北工程总局始,开辟道路成了建设闸北的首要任务。首先修筑的是东部的南北干道——宝山路,接着又修筑了西部南北走向的干道——新大桥路和新闸桥路。后来,为了将这几条干道连接起来,人们又先后在新大桥路与新闸桥路之间修筑了海昌路,在新闸桥路和宝山路之间修筑了南、北川虹路,在宝山路和北四川路之间修筑了宝兴路。⑦ 这样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闸北道路的系统脉络已基本形成。民国之后,主要是沿宝山路的两侧,修建了宝昌路、中州路、虬江路、宝源路、交通路等马路。这些马路的修筑不但加强了闸北内部区域的交通联系,还基本解决了其内外交通问题。 闸北的吴淞铁路虽开了中国铁路建设之先河,但发展却历经坎坷,⑧ 直到1898年10月才重新步入正轨。1903年,它并入沪宁铁路,并另建新站,取名淞沪车站。1908年底沪宁铁路全线通车,次年7月又在宝山路、界路(今天日东路)西北侧筑沪宁线新上海站。开站伊始,日到发车10对,运送旅客1000多人次。1916年后日接送旅客更达近万人次。⑨ 随着旅客的增加,商店、旅馆、饭店、银行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车站周围不断出现。到1930年,有较大商店86家,其中服务业38家、粮食业11家、鞋帽业11家、家品业7家、烟糖业4家、副食品业9家、百货业2家、饮食业2家,初步形成了“买、带、捎”的消费习俗,而该地区本身也位列闸北四大街市之首。⑩ 除铁路交通外,1920年太仓籍旅沪人士洪伯言、项惠卿等兴办全国首条商办长途客运线,随着锡沪公路的竣工,锡沪长途汽车公司等公路运输公司也应运而生。(11) 这些公路交通和铁路交通一起奠定了闸北作为上海“北大门”的交通枢纽地位。 工厂和商店星罗棋布地分布在一条条公路和铁路的周围。甲午战争后,列强取得了在华投资设厂的特权,开始对华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闸北的兴起可谓“正逢其时”。相较于老城厢的南市,闸北如同一张白纸,空地较多,地价便宜,兼有苏州河的水运及沪宁、淞沪铁路的陆运之便,大量资本得以迅速进入闸北,不数年间许多工厂已在闸北的大地上拔地而起了。闸北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主要有缫丝厂、布厂、碾米厂、制革厂、印刷厂、风琴制造厂、肥皂公司、面粉公司等,多分布在宝山路、新大桥路、新闸桥路、虬江路、新民路、宝通路等处。(12) 大量工厂的出现必然对水电的供应有所要求。1911年9月,为抵制外商势力的渗透,经两江总督张人骏批准,由上海著名绅商李平书、蔡伯浩等人筹办的闸北水电公司竣工。它的营业范围南至租界,北达江湾,东至沙泾港路,西达潭子湾一带,每日最高供水量30万加仑,供应人口10万,电灯500盏,自此解决了闸北工业、企业、居民和附近区域的水电供应。(13) 硬件设施得到了改善,加之外部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闸北的民族资本发展极其迅速,被人誉为“华界工厂发源之大本营”。据统计,到30年代初,闸北有较大工厂256家,为全市的45.23%。行业分布于缫丝、化工、制药、印刷、粮油加工、机器制造、玻璃和搪瓷等20多个领域。(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