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964(2007)01—0007—07 前言 2002年7月中国作家孙犁以90岁高龄去世了,而对孙犁的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年提高。近年出版的有关现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等方面的书籍、论文中,孙犁作为与赵树理并列的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家,得到了近乎同等的评价。初露端倪的是在几部文学史、研究书籍中,有关二人的论述用了几乎同等的篇幅,有时孙犁甚至占了较多的页数。但是,众所周知,对他们的评价曾经是比较悬殊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部文学史著作中,赵树理独自一人获得了很高评价,而与之相对,孙犁只不过被作为其他解放区出身的作家之一稍稍言及。这种评价与当时的文艺路线、思潮有关。这种评价对日本学者的影响也很大。赵树理作为中国新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等在日本被翻译出版,不仅如此,出自日本人之手的文学史著作、文学辞典中也特意拿出不少篇幅对他进行介绍。与之相对,孙犁的作品没有翻译,文学史上几乎没有提及,文学辞典中也只有仅仅数十行的记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今。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孙犁创作的发展以及对其研究的进展有所涉及,记述也稍稍详细,但与赵树理相比,最初的姿态还没有改变。变化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而改变显著是在最近几年。 一般认为,孙犁和赵树理都是在抗日战争中的解放区开始创作的。1913年出生的孙犁仅比1906年出生的赵树理小7岁,他们几乎同时开始创作。赵树理最初的小说《悔》写于1929年,孙犁的小说习作之一《弃儿》发表于1930年。而二者各自开始获得较高评价的作品也是在同一时期,赵树理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发表于1943年,孙犁的早期代表作《荷花淀》发表于1945年。前者以其形式和语言的大众化广获好评;后者则以其清新的语言和优美的描写受到赞扬。作品的内容同样都是描写抗日战争中根据地的生活,赵树理首先设想是给当时的农民读的,而孙犁也许并没有特别意识到这些。另外,前者把目标瞄准在当时解放区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以及束缚人们的封建思想上,并指出了克服它的方向,是描写有关特定问题的作品;而后者则通过描写一个送丈夫参加抗日的农村年轻妻子的心情和行动来表现抗日战争中中国人的心态,内容带有普遍性。赵树理其后有《李有才板话》(1943年)、《孟祥英翻身》(1944年)以及长篇《李家庄的变迁》(1946年)等作品发表,确立了其作为作家不可动摇的地位。孙犁创作了《芦花荡》(1945年)、《碑》、《钟》、《藏》(1946年)以及中篇《村歌》(1949年),不久以其独特的风格受到好评。 1949年7月,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 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之后,二人同时被选为全国文协(后为作协)的理事,但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对二人的评价却相当悬殊。 以下,我们追随时代的脚步,与赵树理对比着看看对孙犁评价的变迁。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评价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史中对孙犁是如何评价的呢?以下展示的文学史记述可以说是对孙犁最早的严肃评价,节录如下: 孙犁有短篇集《芦花荡》、《荷花淀》、《嘱咐》和中篇《村歌》等。他的作品大都以抗日时期的冀中农村为背景,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农村男女勤劳明朗的性格和英勇斗争的精神,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风格,尤其着重于表现农村青年妇女在战争中的心理变化和她们的伟大贡献。……在他这些作品中,关于农村女性活动的描绘往往占很重要的地位,其中有勇敢矫健的革命行为,但也有一些委婉细腻的男女爱情,有时这种细致的感触写得太“生动”了,就和整个作品的那种战斗气氛不太相称,因而也就多少损害了作品应有的成就。 以上内容出于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中的一节(见下卷,第302~304页)。该书上卷于1951年9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卷于1953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文版在1955年11月到1956年4月之间分5册出版,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孙犁、赵树理等解放区作家和作品出现在原书下卷,所以,以上所引用的对孙犁的评价应该是到1953年为止的东西,其代表作之一的《铁木前传》还没有完成,只是对《荷花淀》、《蒿儿梁》、《嘱咐》、《村歌》、《风云初记》等作品的总体评价。但孙犁作品的特征基本上被抓住了,与此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其中也有对孙犁风格的批判。全文在原书中约占一页半。 与此相对,对赵树理的评价又如何呢?同书第十八章《新型的小说》第一节《解放区农村面貌》谈到:“解放区的小说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充满了新的气息,这是与五四运动以来的小说相比全新类型的作品。”在总结了解放区小说的特征之后,记述从赵树理开始,页数达4页,是孙犁的两倍还多。 其内容也引用了周扬、茅盾等人的评价,在明确赵树理创作的总体特征的同时,列举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邪不压正》、《福贵》、《传家宝》等作品,并进行了详细论述。引用周扬、茅盾等有代表性的评论家的评价,说明当时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讨论已经比较深入,并有了定论。我们来看看书中所引用的这二人分别对赵树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