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实主义小说自兴起至今已有十五六年,其发展高潮距今也有十年之久。值得思考的是,各种“新”字号小说大都来去匆匆,相继衰微,新现实主义小说至今仍呈发展之势。有报道称,新世纪文学“奔跑在现实主义大道上”,其表现是:一批文学期刊不约而同地将目光从富商巨贾、美女豪宅、写字楼酒吧转向底层民众的生活;《北京文学》、《当代》等文学期刊因发表现实主义作品而发行量回升;一批“现实主义题材”的书籍人气飙升①。然而,文论界评价至今颇多龃龉,虽有人称赞它,但不少人尤其是学院派批评家认为它缺乏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思想浅露,艺术粗糙,是“泡沫的现实主义”、“肤浅的、现实主义”、“煽情主义”。基于此,有必要重新对其进行评价与分析。 一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产生和兴盛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学根基。新时期二十余年的改革发展呈“抛物线”形:20世纪的70年代末有一个短暂的蓄势,发展较缓;80年代前期迅速发展,突飞猛进;80年代末到90年代,随着变革的深化,种种矛盾浮出水面,社会进入一个艰难发展的时期。在农业方面,农民收入不仅增长慢,还受工农业产品间“剪刀差”的盘剥,80年代中期以来,“剪刀差”年均量在400亿元左右。还有各种税收②。在工业方面,有资料表明,80年代末,国有企业还是盈利、亏损、暗亏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到1994年,“国有企业亏损面已扩大到48.6%,个别省份甚至达到60%以上”。1996年,“企业库存上升,生产率下降,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盈利不故亏损的全领域净亏损”③。改革中的障碍和矛盾,不仅来自传统的思想和体制,而且来自现代化本身。总之,市场经济在使社会财富获得巨大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负面效应。 这种曲折的历史进程,必将影响民众的生活、命运、心态,文学艺术也就有责任通过对此反映来透视历史的进程。从改革文学经由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到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演变,或隐或现地体现着这种历史进程。 改革文学出现于“抛物线”的顶峰阶段,记下了改革初期的辉煌,也记下改革的矛盾和艰辛。它描绘了当时人们对现代化美好的憧憬,批判了旧体制和由此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还揭示了西方中心性认同与国家民族尊严相矛盾的痛苦心理,有强烈的启蒙意识,启蒙武器是人们理想中的现代化建构。那时,现代化是美好的理想,是一片光明;启蒙对象则是为旧体制以及旧观念、旧意识束缚的人们。改革小说走出“蒋子龙模式”之后,也开始隐隐约约地对现代化的弊端进行不自觉的批判,它反映着作家对现代化认识的逐步深入。这种认识又在消解着启蒙武器的威力。当作家愈来愈清楚地看到现代化承诺的经济“涅槃的时刻”迟迟未能到来,自身的各种矛盾却相继暴露,“现代化”的启蒙武器也就失去了光环和力量,作家们一时又找不到新的启蒙武器,于是对改革现实的表现便处在困惑状态。这正是改革小说衰落的原因。 先于改革小说之衰的是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改革文学中“高晓声模式”的延伸,“高晓声模式”是“蒋子龙模式”的深化,蒋子龙无情揭露和抨击改革的“外障”,高晓声则着意揭示前进中的“心魔”,即农民传统的心理痼疾。寻根作家们正是从这里开始进入民族传统文化的隧道。他们的豪语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新镀亮”“民族的自我”。显而易见,当改革小说作家的现代性启蒙面对改革现实逐步失效时,寻根作家又把启蒙对象指向民族文化。寻根文学虽然也塑造了“丙崽”之类的形象,批判了民族的愚昧落后状态和惰性心理,但是,面对祖先和历史神话,更多的作家产生了类似宗教祭奠的非理性膜拜心理。一则因为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深邃,具有强大的征服力;二则现代化因负面因素显露而逐渐失去启蒙光辉,“现代观念”迅速变得疲软而无力。民族文化传统的征服力与重铸民族文化的目标发生矛盾,这种矛盾逼迫作家们做出抉择:要么放弃启蒙,要么放弃寻根。更多作家选择了前者。作家们的中途倒戈,使他们重新镀亮民族自我的启蒙豪语流于破产。先锋小说则彻底放弃了启蒙精神,对“现代观念”进行了扫荡式的批判和拆解。它的精神指向的虚无主义和文本追求的形式实验使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把我国起步不久的现代化进程当作西方成熟的现代社会进行抨击。中西社会现状有很大不同,比如西方现代主义对个性主体和寓意深度极端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恰恰是否定个性。二是后现代主义的武器并不适于我国的社会土壤。先锋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未能融入民族文学整体的“异物”,因此受到民族文化的“排异”。先锋作家一再强调,文学是贵族的,文学从来不是大众的,文学是写给未来人看的。言外之意是,中国大众不理解,因为是“对牛弹琴”,大众接过的话语则是:“对,牛弹琴!”显而易见,寻根小说陷入文化传统,先锋小说陷入文本实验,他们的共同的走向是背离现实生活,疏离广大民众。须知那正是改革“抛物线”的下滑阶段,严峻的社会现实亟须文学做出反应,而文学却闭上了面对现实的眼睛。既然文学无视民众疾苦,民众凭什么关心文学呢?它们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新写实小说回到了当代中国现实,真实地描写了日渐进入现代化矛盾漩涡的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相对贫穷与窘困状态。它看透了现代化的弊端,也就不再抱什么理想和憧憬,不再进行什么启蒙。“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是一种为生存的现实主义。但是,融入其中的存在主义观念使之陷入非理性泥潭,而中国的社会,还是向现代社会前进的理性社会。其实,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在不断呈现负面性的同时,也显示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可惜的是,钟情欲望生存,无视历史主义的新写实小说未能看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