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有不少现代作家在致力于新文学创作的同时,仍然没有放弃旧体诗词创作,郁达夫就是其中一个。郁达夫最初以小说成名,但他一生写小说只有15年(1921-1935年)的历史。1936年到福建供职之后,再也没有写过小说。而他的旧体诗词,从九岁开始创作,直至他在南洋流亡的岁月,仍时有所作,写了40年。郭沫若曾说过:“达夫的诗词实在比他的小说或散文还好”《〈郁达夫诗词抄〉序》。艺术大师刘海粟论及郁达夫的文学成就时,也认为他的“诗词第一,散文第二,小说第三,评论文章第四”(《〈郁达夫传〉序》)。郁达夫诗词写得好,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称他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和第一流的诗人。遗憾的是,郁达夫生前未曾将自己的诗词结集出版,加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作品大量散佚。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海内外许多郁达夫研究者曾努力搜集其作品。1992年12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郁达夫全集》(诗词卷)收录其诗590首、词11阕,还有对联、断句、集句诗、新诗和德文诗等,可谓相当可观。但是,散珠难拣,难免仍有遗珠之憾。近十几年来,笔者先后搜集到的郁达夫佚诗共有4首,都是上述《全集》未收录的,中日两国学者分别编的郁达夫《资料》和《年谱》亦均未记载,弥足珍贵。 在新加坡发现的《渔妇泪》与《弄潮儿歌》 1995年冬,新加坡作家连奇先生寄给我一份资料,内有郁达夫佚诗两首,这两首诗原载于1934年5月21日新加坡《星洲日报·繁星》晓兮所写的《郁达夫之〈渔妇泪〉与〈弄潮儿歌〉》,后来当地作者李庆年在查阅旧报纸时发现,现将《渔妇泪》序与诗先抄录如下: 渔妇泪 前此旅行安徽黄山,一日偕友人散步小阳江头,见江柳下有渔妇哭之甚哀,询其故,据云,有子死于去年兵燹中,为况甚惨,并娓娓为泣诉身经丧乱之事,余怜而慰之,归而试写是诗以经其实,盖借此以揭战争之罪恶也。 江花何艳艳,江草何青青。 白日如流水,绿柳已成荫。 去年柳荫下,儿貌何峥嵘。 折柳插道旁,撷花佩吾襟。 今年柳依绿,今年花复明, 不见吾爱儿,前来娱吾心。 吾心一何苦,惨恻难为情, 昨夜梦见之,儿犹牵吾衿。 残月催长更,晓鸡唤吾醒, 回忆梦中儿,不禁泪涔涔。 秋风卷落叶,落叶如飘萍; 秋霜摧残枝,残枝益凋零。 去年秋八月,触处飞烟尘。 杀声震四野,兵马蹿江滨。 一卒缚吾夫,一卒系吾身。 吾儿失所依,惊惶坠江心。 白波翻上下,儿命鸿毛轻, 从此永离别,终古不相亲。 据晓兮介绍:“这首《代渔妇吟》(一名《渔妇泪》),是郁达夫游黄山所作……这首诗是从郁氏近来致某作家信中转抄来”,可惜晓兮没有说明“某作家”是谁!郁达夫在1934年3月28日曾应“东南五省周览会”之邀,由浙西出发,拟西游黄山,同路人有林语堂、全增嘏、潘光旦、叶秋原等人。因黄山寒雪未化,游人已倦,原来游黄山之计划,终未实现。他们游至江南名胜白岳作为终点,离黄山并不远,后曾宿于安徽休宁县屯溪(今黄山市屯溪区)。此事见于郁氏的游记《西游日录》、《游白岳齐云之记》、《屯溪夜泊记》等篇。郁氏当时有些诗作,也见于这几篇游记中,却未见这首《渔妇泪》。也许因这首诗与其他诗相比,它的创作动机、风格和内容,都迥然不同,又是“试写是诗”,故未穿插在游记中,也未见另行公开发表,而是写在“致某作家信中”,这却是可信的。因为郁达夫把自己的诗作写在信中给文友,并不罕见,例如:他写的《岁暮穷极,有某府怜其贫,嘱为撰文,因步〈钓台题壁〉原韵以作答》,最早见于他1934年12月6日给刘大杰的信中,后来,在福州又写寄给林语堂,手迹才公开发表在1936年12月1日《宇宙风》第30期上。 《渔妇泪》写渔妇因军队拉壮丁,孩子失去照顾而惊惶坠江溺毙,用客观描写的手法,“盖借此以揭战争之罪恶也”,内容颇为感人。读完这首诗,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杜甫的著名诗篇《石壕吏》,只是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境遇不同,内容也不同。 晓兮在介绍另一首诗《弄潮儿歌》说:“又郁达夫近作钱塘江《弄潮儿歌》,词短意长,清新可诵,盖亦佳作也。”现也抄录如下: 弄潮儿歌 朝来弄江潮,暮去弄江潮。 江潮有起落,小舟自沉浮。 人生江上舟,转徙无停留。 世事江中水,东流去悠悠。 此诗如何得来,晓兮没有具体交代,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诗人生前未发表的《癸酉夏居杭十日,梅雨连朝》 这首诗的发现,要感谢一位文史界的朋友。1998年夏,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负责人李厚威先生打电话告诉我:他因鉴赏林则徐等名人的书画,在陈捷先生家看到一幅郁达夫墨宝(长1.5米,宽0.6米),写的是一首诗。他建议我前往观赏,并鉴定,如果是一首佚诗,今后可介绍给读者和出版部门。我欣然应邀前往,仔细鉴赏,又询问一些有关的细节,现按原文转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