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59(2007)01-0062-11 唐宋词体式从诞生、发展、成熟,已有上千年历史,这八百多个词调的陆续形成,耗费了古代词人许多心血,使后代读者作手能欣赏到运用到这么多千变万化而又谐和爽口美听的各种形式的词调,令人们叹为观止。可是上千年来人们只知赞赏它、运用它,可极少有人探讨过揭示过唐宋词体式组合为何这样的谐和爽口美听的奥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至今仍然是个谜。笔者明知研究这一问题的难度很大,但仍不揣谫陋,迎难而上,对唐宋词体式的组合规律,作了初步的全面探索与考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力图揭示蒙在它面上的神秘面纱,以求正于同道与方家。 一、必须过渡与照应的原因与方法 1、过渡与照应的存在情况 查清万树的《词律》与王奕清的《钦定词谱》,可以说这八百多词调无一不用上了过渡与照应这一体式组合规律,虽然表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使用的程度有所不同;特别是填写频率很高的著名词调,均充分体现了过渡与照应这一组合规律。下举两例说明: 最高楼 辛弃疾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淡小山时。/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 也莫向、竹边辜负雪,也莫向、柳边辜负月。/闲过了,总成痴。/种花事业无人问,惜花情绪只天知。/笑山中,云出早,鸟归迟。 ——上片分成三意群。第一意群收句“七十古来稀”奇句,与第二意群收句“桂枝风淡小山时”奇句,与第三意群收句“更吟诗”奇句,均奇句收照应。第一意群末句“七十古来稀”奇句与第二意群首句“藕花雨湿前湖夜”奇句,均奇句过渡。第二意群末句“桂枝风淡小山时”奇句与第三意群首句“怎消除”奇句,也均奇句过渡。下片分析同此。 双双燕 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此调上下片各四个意群。上片第一意群收句“去年尘冷”偶句,与第二意群收句“试入旧巢相并”偶句,与第三意群收句“商量不定”偶句,与第四意群收句“翠尾分开红影”偶句,均偶句收照应。第一意群收句“去年尘冷”偶句与第二意群首句“差池欲住”偶句,均偶句过渡;第二意群收句“试入旧巢相并”偶句,与第三意群首句“还相雕梁藻井”偶句,均偶句过渡;第三意群收句“商量不定”偶句,与第四意群首句“飘然快拂花梢”偶句,均偶句过渡。下片同此分析。 此两调,所有意群均用上了过渡照应这一组合方法。 2、词为什么要讲过渡与照应 词与诗不同,诗一般均为齐言,或五言,或七言,或四言;而词一般均为长短句(特别是宋词)。诗要做到诵读和谐,至关重要的是押韵,近体诗还要考虑到平仄。至于句式是用不着考虑的,因长短划一,自然和谐。但词就大不相同了,它一般均是长短句组合。在每个意群的收结处如只考虑到押韵,而不考虑到句式的奇偶,就必然会造成不谐,因只有意群收句的相同收韵呼应形成的和谐(音韵印象滞留),而无句式奇偶节奏一致呼应而形成的和谐(主要是收句尾节节奏印象滞留),仍然必定会造成不和谐。所以词与诗不同在于:它除了需要意群末句押韵呼应,还需要意群收句奇偶的一致(主要指收句尾节),让同一语言现象即韵与节奏反复出现而形成呼应和谐,有了这两个和谐,词才能真正做到诵读的谐美。 词既有了意群间的收句节奏的照应,那么为何还需要意群间的首尾句之间的节奏过渡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知道诗一般是隔句押韵的,句式又是一样的,可词却不一样,它大多数是数句押韵的,它的意群有短有长,有的相当长;句式也有短有长,而且有奇有偶;因此词要做到和谐,除了意群收句押韵、节奏要呼应外,还需做到前意群的收句的奇偶节奏,要与后意群首句的奇偶节奏相似(不要求相等),这就是过渡。通过语音节奏相似,造成语音节奏印象的滞留,让它重复出现,从前一意群自然过渡到下一意群,这样才不致突兀。第二,这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词的纯奇收纯偶收仅是词的体式组合的一部分,但如仅是纯奇收纯偶收,词的组合又太单调了。许多大词人对此均不满足便都在创调上再下功夫,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意群收句奇偶交错不一致的词调。组合更加复杂,诵读更加和美,这是词体组合更高层次的追求。词调意群收句奇偶交错,也就表明意群收句之间并不呼应,尾节并不一致,那么为什么仍能和谐,这就得力于过渡。由于有了意群之间的过渡,这就像火车有了转轨轨道,意群收句由奇入偶,由偶入奇,交替转换而不显突兀不自然;又像有了纽带,将词的一个个意群衔接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根据上述词为何要照应过渡的原理,词便有了下列两个组合原则:一、凡是词调意群收句有照应处的意群间可过渡也可不过渡,当然有过渡更好。二、凡是词调意群收句不照应处,也即意群收句是奇偶交错时,意群间必须有过渡,否则不谐。 下举两例说明: 忆旧游 周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