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仙传》是一部道教辅教之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早期志怪小说。考证其成书时代,对于认识神仙志怪小说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序列,理解魏晋游仙文学高潮的兴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文献学的角度,通过对《楚辞》王注、《汉书》古注和《文选》古注引用《仙传》情况的考辨,重新判断其成书时代。 关于《仙传》的成书时代,古今论者聚讼纷纭。古代学者已经大致形成西汉末、东汉和魏晋三说。西晋至北宋,都认为是出自西汉末年刘向之手,如葛洪《神仙传序》、《抱朴子·论仙篇》、《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艺文志》等。南宋至清代,则不断有人对刘向作说提出质疑,如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说该书文字不类西汉文章,或是东汉人作;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提要》卷一四六认为《汉书·艺文志》不载,或说是魏晋间方士伪托①。 对此,现代学者则形成赞同或质疑刘向作说两派。赞同一派主要有鲁迅、侯忠义、李剑国、王枝忠和欧阳健等先生。鲁迅认为:现存汉人小说皆伪托,“惟此外有刘向的《列仙传》是真的”②,但没有提出理由。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采此说③。李剑国判断:“《列仙传》是刘向晚年作品。”其主要理由是:“东汉末王逸《楚辞·天问》注及应劭《汉书音义》,均引《列仙传》,但不云撰人;最早称刘向作《列仙》者则是葛洪……其确信《列仙传》为向作必有所据。”④ 以后有关小说史专著多赞同此论及其理由⑤。反对一派主要有杨守敬、余嘉锡和王青等先生。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六据《世说新语·文学》注引《仙传序》称“七十四人在佛经”、仙传中多有东汉时地名(如太邱、钜鹿、宁等),怀疑该书“似东汉人所作”,余嘉锡更据王逸、应劭均注引《仙传》,并综合诸说,认为“是书已盛行于东汉,不自魏晋始……此书盖明帝以后顺帝以前人之所作”⑥。最近,王青又从《仙传》所载东汉的地名、时间考证,认为该书是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形成古本与今本的差别,今本《仙传》的基本定型在东汉永和五年(140)至西晋太安二年(303年)⑦。 围绕《仙传》成书时代问题,古今学者持论的依据不外乎四点。一是古籍目录方面的著录,如《汉志》、《隋志》等;二是《仙传》的文字风格;三是《仙传》中涉及到的东汉地名和可以推算出的东汉时间;四是早期文献注引,如东汉《楚辞章句》、《汉书音义》注引。比较而言,这四点依据的可靠性有悬殊的高下之别:其一、二方面的理由极不可靠,余嘉锡、姚振宗等对《汉志》、《隋志》所漏载古籍多有补充,至于从文字风格判断所属时代,更是因人而异的模糊感觉;其三关于地名、时间方面的依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许多古籍本身多有后代不断增补的现象,因此从这条路径判断成书年代,具有相当的冒险性;第四方面依据的可靠性是相当高的,但如何运用早期文献所征引的材料却也会因人而异,如余嘉锡据王逸《楚辞》注、应劭《汉书》注,谨慎地判断《仙传》已盛行东汉,成书于汉明帝至顺帝之间,而李剑国则据此径直判断该书为西汉末刘向作。 在此,本文主要从早期文献注引的角度切入论题,即重新考察王逸、应劭旧注所引《仙传》三条资料的可靠性。根据笔者的检视,这几条似乎“过硬”的资料本身都存在着问题,据此可以得出《仙传》并非刘向作的相反结论。 先看诸家所据第一条资料的真伪问题。王逸《楚辞章句》卷三《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句下注: 鳌,大龟也。击手曰抃。《列仙传》曰: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独何以安之乎?⑧ 对于这条重要的材料,应当谨慎地问一下:王逸是否采用过《仙传》?该条注释是否是《章句》原有的注释?有三点理由使我们可以得出否定的结论: 其一,该条注释与《章句》的体例不合。《章句》引《仙传》,全书独存此一条,而且巨鳌背负蓬莱山的故事不见于今传本《仙传》,这是很奇怪的事。因为王逸在《天问》、《远游》、《七谏》和《九思》篇中,还注释过王子乔、彭祖、赤松子、韩终、黄帝和安期生等赫赫有名的仙人故事,但都没有引用过专门记载神仙事迹的《仙传》,而这些大仙的事迹大多见于今本《仙传》。揆《章句》体例,引同一本书并不省略书名,如其《离骚》、《天问》篇注引《淮南子》至少有六、七条,都注明了书名;卷三《天问序》里还特地提到刘向、扬雄等注释过《天问》的事。因此,如果王逸真的见过著名学者刘向的《仙传》,他不可能只注引一例,也不可能只在一处注明书名,而在其他地方又不注明书名;也不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九思》中简单地自注(或其子王延寿注):“安期生,仙人名也。”所以,合理的解释是,王逸没有采用过所谓的刘向《仙传》,《天问》巨鳌条注是后人注文羼入王逸《章句》的。 其二,西晋至初唐的著名注家所见《章句》中,都看不出有“列仙传曰有巨灵之鳌”之注。据现存资料看,最早引用《仙传》注释“巨鳌抃舞”典故的,是西晋人刘渊林,然后是初唐人李善、李贤。请看下面三条注文: 1.(刘渊林注:)《列仙传》曰:“鳌负蓬莱山,而抃沧海之中。”……善曰:“……《列子》:‘……’《玄中记》曰:‘鳌,巨龟也。’王逸《楚辞》注曰:‘击手曰抃。’音卞。”(《文选·吴都赋》)⑨ 2.(旧注:)“抃,手搏也。”善曰:“《列仙传》曰:‘巨鳌负蓬莱山而抃于沧海之中。’”(《文选·思玄赋》)⑩ 3.(李贤注:)“鳌,大龟也。《列子》曰:‘勃海之东有大壑焉……仙圣诉于帝,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不动。’抃音皮媛反。《楚辞》曰:‘鳌戴山抃。’《说文》:‘抃,拊手也。”(《后汉书》张衡《思玄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