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06)05-0070-10 先秦以后,四言在汉魏晋几代一直是诗歌的主要体式之一,直到南朝才迅速没落。不少学者曾通过比较诗经体四言和汉代五言诗的句式结构,来说明四言必然被五言取代的原因,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做得相当深入和充分。但是新体式的出现,不一定意味着旧体式的必然淘汰,七言对于五言、词对于诗、曲对于词都是如此。四言体式如果尚有生命力,应该可以和五言七言共存。因此笔者曾在《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一文中根据诗经四言体式构成的原理,以曹操、嵇康、陶渊明三人的四言为例,分析四言在魏晋后衰落的原因。① 最近重读两汉到魏晋的四言诗,注意到从西汉开始,四言其实已经发生变化,并为了适应秦汉以后的语言发展而不断地进行体式的自我调整。由此意识到考察四言诗,除了依据诗经体四言的特征以外,还应该虑及汉魏两晋四言体式的新变,才能确切地说明四言诗为什么在两晋极盛之后突然走向衰亡。 四言诗成为诗经的主要形式,与周代到春秋中叶汉语处于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过渡的特殊阶段有关。由于单音节词的大量存在,诗经体四言诗需要借助叠字和虚字才能构成四言句的二二基本节奏。其诗行构成是两个四言句一行,而且大多数是两个四言句才能形成语法结构完整的句子。与此相应,四言诗的体式构成,需要在各种四言典型句式中寻找序列的规律,才能形成整篇的流畅节奏感,笔者将这种句式排列规律称为“句序”。② 但是从两汉到魏晋,四言诗除了一部分继续延用诗经雅颂体的句式以外,有相当一部分的句式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是由原来的两句一意变成了一句一意,单个四言句就可以形成独立的语法结构。这种变化从荀子的《成相篇》《佹诗》就已经开始了。《成相篇》虽然是由三言、四言、七言构成的杂言,但其中的四言句计47句,基本上不用虚字和兮字构句。主谓宾俱全者有17句,如“主诚听之”“众人贰之”“君谨守之”“武王善之”之类;主谓句有14句,如“精神相反”“许由善卷”“礼乐灭息”“展禽三绌”之类;谓宾结构有9句,如“虽有贤圣”“得益皋陶”“进退有律”之类。还有叠用两个动宾结构、当句自成对偶的句式,如“拒谏饰非”“隐讳疾贤”“妒功毁贤”“远贤近谗”之类,计有5句。(这类一句叠用两个词组的对偶后来在两晋四言诗里最为多见)而与诗经典型句式相近的仅两句:“嗟我何人”“以治天下”。③《成相篇》中四言句的这几种语法结构,奠定了汉魏两晋四言诗的基本句式。《佹诗》中则更增多了语法结构独立的对偶句:如“天地易位,四时易乡”“幽暗登昭,日月下藏”之类④。这类对偶的出现正是四言单句语法独立的结果。到了汉魏时,甚至出现了四言句句押韵的情况,如《汉书·王吉传》引“里中为王吉语”:“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1] 3066汉乐府《铙歌·芳树》:“心中怀怅,心不可匡。……君有他心,乐不可禁。王将何似,如丝如鱼乎?”[2] 229《晋书·王祥传》引“杂歌谣辞”:“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嘉之功”[3] 988。徐干《中论·修本篇》引“古语”:“至德为贵,何往不遂;至德之荣,何往不成。”⑤ 等等,都是逐句押韵,两句一转韵。而诗经的押韵全都是两句一韵,因为两句才能构成意思完整的整句。四言出现句句押韵的现象正是单句语法意义独立的表现。 从战国到汉魏四言单句语法意义的独立,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的进化。周代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汉语发展到春秋中叶,双音节词逐渐增多,到战国时已经步入以双音节词为主的阶段。这从民间谣谚中看得最清楚。如《左传》僖公五年引谚:“辅车相倚,唇亡齿寒”[4] 202宣公十五年引谚:“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4] 493文公十七年引谚:“畏首畏尾,身余其几。”[4] 413等等。此外,《国语》《战国策》及《韩非子》《庄子》等诸子著作中所引谚语和古语也不乏以双音词为主的对句。《成相篇》本来是用于教训的,《荀子》中也引述了一些谣谚,那么荀子受到富有教训意味的谚语的影响也是可以想见的。西汉四言歌谣虽仍有先秦句法的残留,但逐渐趋向口语化。如《史记·曹相国世家》引歌谣:“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5] 2031桓宽《盐铁论·园池篇》引语:“厨有腐肉,国有饥民;厩有肥马,路有馁人。”⑥ 等等。一些有署名的歌谣也写得很通俗,如《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载刘章歌:“深耕溉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5] 2001《汉书·杨敞传》载杨恽歌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1] 2896东汉的杂歌谣辞中白话式的四言也很多,如《后汉书·贾琮传》所引“交阯兵民为贾琮歌”:“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饭。”[6] 1112《后汉书·献帝记注》所引“初平长安谣”:“头白皓然,食不充粮,裹衣褰裳,当还故乡。”[6] 374这几例白话四言体歌谣都是散行连缀,不求偶对,单句意思更加独立。应劭《风俗通》引里语:“越陌度阡,更为客主。”[7] 1281还为曹操《短歌行》所用。由此可见,民间歌谣中的四言体,基本上都是语法意义独立的单句构成,最直接地反映了口语进化的状态。这一特点也影响了汉乐府和文人四言诗,这是汉魏四言诗新变的基本特征之一。 从以上例句还可以见出:四言单句语法意义的独立,与句词的实字化密切相关。这类四言基本上摈弃了诗经体靠虚字和兮字与单音节词构成二二节奏的方式,也很少再用诗经体常见的倒装句式,而是从常见语、口语中提炼出二二节奏的实字四言句。四言语词的实字化,是战国末期到汉魏的普遍倾向,也见于骚体诗歌。例如《汉书·高五王传》引赵王刘友所歌:“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彊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1] 1989这首歌除了一个三言词组和一个五言词组外,全部是四兮四节奏,每个四言词组都是语法意义独立的四言句,只是用兮字两两相连而已。可见骚体的四言词组和四言单句的独立是同步发展的。这些都说明四言句式结构的变化是语言进化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