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执政党总是拥有较多执政资源,这是由其执政地位决定的;失去执政地位,执政资源即随之丧失,如历史上苏联和东欧诸国共产党、工人党那样。鉴于历史教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告诫说:“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再次敲响了警钟,并引发了人们对执政资源的理性思考。 何谓执政资源?它当是执政党所拥有且可支配的物力、财力、人力、权力等有形资源以及思想理论、威望影响等无形资源,是上述各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其中,显在资源与潜在资源并存,有些已充分使用并发挥了巨大能量,有些则尚未充分使用和释放出所具能量。执政党的一部分主要执政资源(如权力资源),不是在取得政权前而是在此后获得的。有研究者将执政资源分为历史资源、权力资源、理论资源和组织资源等四类。① 笔者认为:与历史资源相对应的是现实资源;组织资源与权力资源不无交叉;四种资源似乎并不在同一逻辑层面上。故本文不取此种分类,而区分为物质资源、精神资源、物质—精神资源三种类型。 执政的物质资源,包括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构成执政的物质基础。如果离开和缺失此种资源,任何政权都将难以为继。 执政的精神资源,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指执政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即在各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和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思想理论。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则是指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者相对于前者,既在基本精神方面有所继承,又随时代演进而有所发展。与执政前有所不同的是:上述思想理论,已由不占社会统治地位变成占据统治地位,从而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各领域都发挥着统率作用。在制度层面上,主要指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相适应而确立起来的国家根本制度,及通过相应程序建立和制定的各方面的规范、法则。 执政的物质—精神资源,既涉及物质领域,又涉及精神领域。其中包括:群众资源、干部资源、权力资源和其他资源。(1)群众资源。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既是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主体,又是国家权力的实际主体。人民群众是党所执掌的政权的基石,没有群众基础,政权不可能稳固。党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要求自己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故,拥有最广泛、最充分的群众资源,“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它的根本优势,这是执政的群众资源。人民群众对政党及其政治主张、政治行为等的认同、支持,才使得政党具有对公众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②。但也须看到,在一些地区,有的党政领导在处理某些事情时,违背群众利益或者以权谋私。他们由此而失去群众支持,丢失执政的群众资源;其行为使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形象受损。之所以将群众资源归入物质—精神类执政资源,是因为群众作为群体的人,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2)干部资源。干部包括领导干部,由人民赋予相应权力,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代表人民及其利益行使权力,通过行使权力为人民谋取更多利益——此类优秀干部,是党执政过程中的中坚力量,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相反,以权谋私、腐败堕落的干部,则会给党的执政大业造成损害甚至灾难。之所以将干部资源归入物质—精神类执政资源,理由同上。(3)权力资源。主要蕴含在各级各类权力机关和部门之中。这是党掌控的执政资源的核心,其特殊重要性显而易见。“权力资源是执政党在国家权力中的可支配性因素,也是执政党的核心资源。西方政党竞选,旨在争夺国家权力以实现政治目标。拥有丰厚权力资源的政党,其政治运作能获得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因此,任何政党都把权力资源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保证。”③ 从本质上说,权力资源关涉对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的掌控和支配权。政党的政治目标与此紧密相连。列宁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只有实现了政治目标,才能确保实现包括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内的各种利益;而政党的政治经济利益,也都包含在其确定的政治目标之中。“中国共产党处在执政地位,权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为实现政治目标提供了优越的条件。”④ 此外,还应看到,权力资源还会相应衍生资源。权力资源体现了物质、精神交融的特点,故笔者将它纳入物质—精神类执政资源范畴。(4)执政的物质—精神资源中的其他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闻传媒这一特殊资源。新闻传媒拥有丰富的信息来源、畅通的传播渠道、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巨大的社会影响。以上诸点集于一身,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任何别的执政资源都无法取而代之。正如J.W.凯里在《莫尼斯和麦克卢汉》一文中所说:“传播媒介是‘巨大的社会隐喻’,它不仅传递信息,而且还告诉我们世界的存在方式;它不仅刺激并愉悦我们的感官,而且通过改变我们对各种感官的使用比例,实际上改变着我们的性格。”⑤ 在现代传播技术条件下,新闻传媒影响所及,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潜移默化之中,人心聚散、向背将受其影响。这是其尤其独特和厉害之处。执政党在获得政权前,需借新闻传媒的力量,形成于己有利的舆论,以夺取人心的方式辅佐夺取政权;在取得政权后,仍需借新闻传媒的力量,传播自身的执政理念,将路线方针政策传递给广大公众,使自己的意志与人民大众的心声相统一。通过新闻传媒的宣传,执政党要把自己已经做和正在做的事情公之于众,与公众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以取得理解、支持和拥护,进而塑造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并消减不利于自己执政的因素。通过新闻传媒向公众发布重要的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以正确的导向对社会公众舆论进行引导,使舆论的正面影响力深入到公众心理层面。如果能让新闻传媒遵循自身规律,采用恰当和有效的方法,发挥其特殊执政资源的作用,那么,就可用相对较少的经济投入对社会普遍心理和公众的个体心理形成持续的影响,并推动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唯其如此,任何执政党都深谙利用新闻传媒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作用的道理。新闻传媒何以属物质—精神类执政资源?原因是其生产和传播的信息类和娱乐类产品,凝聚着人们的精神劳动,就此而言,属精神资源范畴;而其自身,又都是拥有一定规模的物质财富的机构,是特殊的经营主体、企业实体,就此而言,又属物质资源范畴。 上述三类执政资源存在着互补关系,并进而形成执政资源的完整体系。其中任何一种资源都不可或缺。物质资源提供执政的经济支撑,处于基础性地位;精神资源所涉,为执政大业得以持续的精神动力、精神内核和指导思想,处于观念层面;物质—精神资源包含着权力这一核心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涉及人才人脉、舆论支持等重要因素。执政资源是由上述三者合成的有机整体。 二 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资源,新闻传媒与党的其他执政资源相比,有共同之处也有其特殊之点。共同处在于:它们都可供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支配、使用,都是执政党不可缺少的资源,而新闻传媒是执政党的一种特殊资源,通过与别的执政资源的比较,其特殊性得到了凸现。 (一)新闻传媒与执政的物质资源 新闻传媒归属于执政的物质—精神资源部分,与执政的物质资源有较大差异:首先,执政的物质资源属经济范畴,其中有些是天然的,有些则是依靠人的力量创造的。无论是哪种情况,于执政者而言,物质资源总不嫌其多。而新闻传媒属于上层建筑,有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非自然天成,也非愈多愈好。其次,执政的物质资源,其存在价值是成为执政者执政的物质凭借;而新闻传媒作为特殊的执政资源,其存在价值,说到底是成为对它拥有支配权的执政者的特殊工具,执政者藉以表达自己主张以影响公众。再次,对执政的物质资源加以使用,一般来说无产生负面政治影响之虞,而新闻传媒在一定条件下则会体现出两面性。在我国,倘若新闻传媒的舆论导向正确,就能给党和人民带来福祉;倘若导向错误,则将给党和人民带来灾祸。由媒介导向错误带来的灾祸,是其负面政治影响的一种突出表现。最后,对于执政的物质资源和新闻传媒,无疑都应当进行相应的管理。但物质资源本身无思想意志可言,因而拥有者可以在不违背相应规律的前提下对此进行自如调遣和使用。而新闻传媒在我国被定位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但具体操作“喉舌”者也有自己的思想意志。新闻传媒应体现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及具体操作者三者思想意志的统一。加之新闻传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不可全然不顾市场的要求。这样,对新闻传媒进行领导和管理,就既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又须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和市场规律,这绝非易事。当然,新闻传媒与执政的物质资源之间又有着相关性。媒介的问世、存在与发展,都须建立在物质资源较充裕的基础上。缺乏运作所需资本和其他相应物质条件,它们将无以生存。而当它们在市场上以经营主体身份出现并按市场要求运作时,一方面清晰地凸现出与执政的物质资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作为朝阳产业,也可为执政党所领导的事业创造相应的物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