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自然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也逃不脱从产生、发展到过时这一自然规律,它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传播学研究方法作为传播学一个重要部分,是确保传播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更加成熟和完善的工具,它的研究水平高低和与现实契合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传播学整体研究。一门学科总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当今这样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传播学所处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崭新的课题和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学科的前沿,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关注传播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努力探求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研究方法,来丰富传播学科的研究成果,并更好地指导日新月异的传播实践。 从媒介发展史来看,每个时代都有新媒介产生,但是这个“新媒介”是相对的。它会对传统媒介造成冲击,但是最后,它们都走向了共存发展。报纸、广播、电影和电视这些媒介都经历了一个新媒介向传统媒介的转变,现在它们都是作为与网络新媒体相对的传统媒介,共同发展的。一般说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介之间复杂关系的变化,都会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演进和发展趋势造成深远的影响。相比传统媒体,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自然要技高一筹,通过对大众媒体的“蚕食”与“和平演变”,逐渐改变了其垄断地位。它以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融合、媒介资源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特点,打破了各种传统概念,形成了新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跨文本的全新空间,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并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网络媒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利用网络,不断强化自己的网络化存在。在线电视、在线广播和人民网、新华网、荆楚网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网络形式不断出现,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发展也很迅速。因此,网络媒体自身发展的同时,它也带动了传统媒体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这样,对传统媒体而言,传统的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得到了在继承中不断深化发展的机会。而网络作为新媒介,也要求适合自己的新研究方法的创生。因此,新的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创生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就会不可避免了。 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传播变革中一支异军突起、势不可挡的力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传统的传播理论难以合理地解释网络传播现象。因此,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必须从方法的改变到理论的创新都要做出重大调整,才能适应新的传播形势的发展需要。传播学研究方法,主要指的是实证经验主义和思辨批判主义研究方法。前者作为传播学主流研究的方法,它也是我们研究网络传播的主要方法依据,网络实务研究几乎成为了我们新媒介研究的主流。同时,对网络媒介更深层次学理的追问和形而上的批判研究,也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是对媒介形态新发展导致的传统传播学研究思维和方法的广泛应用、深刻反思和积极创新,进行探索。 这里,我们主要从经验主义和批判主义两个方面来思考这种新的应用、反思和创新。 一、经验主义研究的新调整 传播学的经验主义研究,是我们研究新媒介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立足于自然科学来解释和研究社会科学的,它的精神轨迹或文化思潮,是“导源于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趋向的科学主义”①。经验主义研究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把媒介作为“工具”,作为没有任何价值与意识倾向的客观存在来对待,用一系列“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② 的数据来认识社会传播现象。他们为在“价值中立”的原则上进行的实用主义管理研究,深深打上了科学主义的烙印。经验主义的研究,自从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5W模式”之后,逐渐地发展成为以后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这一经典的研究思路也成为了我们透视网络媒介的重要依据。 (一)线性研究方法向以交互式研究为主的转变 传统大众传播是这样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③ 这种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是以点对点的单向的、线性方式传播。在传播的时候,大众媒介会根据有限的、不精确的和延时的受众反馈信息,以及传者对公众需要的估测,传播政策的要求,传递信息,而且这种传播也认为是适合大多数受众需要的。为了对传播过程和实质进行形象而抽象的把握,传播学研究中出现了许多的传播模式。最早的是拉斯韦尔的“5W”线性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这是两个典型的线性模式。随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对这种模式进行修正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如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最后,还出现了一些相对复杂的系统模式,如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和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等等。这些传播模式是对传统媒介传播活动的有效总结和归纳。但是,这些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它们基本上是把传者和受众分离开来,进行分析的,而且主要是线性的研究思路,这就和网络媒体的现实有很大的出入。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展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传播的是海量信息,传播过程高度的交互性,而且“网络传播中信息则明显地出现了小众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④,进而可以做到量身订制的传播。现在,一些传播学者也对网络传播过程进行了模式探索。张海鹰在《网络传播概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网状的传播模式⑤。它是把八边形的各个点连接起来,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用它表示网络可以“一点对一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点,或者多点对多点,多点对一点”⑥ 进行传播,这种传播也消弭了传受关系, 具有无中心的新特点。同时,网络媒体也具有整合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身的传播特点。此外,谢新洲也提出了两个网络传播模式⑦ (详见其所著的《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一书,62—64页)。一个是“基本模式”,另一个是“对于一个节点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前者的区别在于:首先,注意到了网民在网络活动中受到的社会和道德约束,群体压力和个性特征以及自我印象等因素的影响。实质上,这是网民网络传播进行把关的依据。这里,媒介和传者的“他者”把关让位于网民的“自我”把关。其次,就是网民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进行互动、传播和反馈,这在传统媒介中是不存在的。其次,就是这种传播是多向的、非线性的,网民可以通过媒介直接或者间接获得与传播信息。最后,就是同步和异步传播的结合。一般说来,传统媒介是同步或者异步传播,只据其一。广播电视是前者,报纸则属后者。但是在网络媒体中,人们既可以同步传播,如在聊天室中聊天;也可以异步传播,如电子邮件,等等。这样,探讨同步和异步传播,就成为了研究网络媒体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等传播形式。这样,多种传播形式的组合,赋予网络传播多重“性格”,形成了一种散布型、非线性的网状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