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3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7)05-0126-05 一、理工科扩充政策的背景 (一)技术性人才的严重缺乏 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走出了战败后的阴影,经济已经恢复并获得了较大发展。自1955年起,日本经济进入高度增长期。随着经济规模的急速扩大,劳动力的需求也急速增大。当时,从总体上来看,劳动力呈现出过剩的状况,但同时又存在着结构性的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是技术性人才极为缺乏。从大学毕业者的就业状况来看,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于文学系,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竞争抢夺毕业生的现象。 到1958年,由于经济的急速增长和雇佣需求的大幅增加,劳动力总体过剩状况好转。但是,劳动力结构的不均衡问题变得严重,并且技术劳动力不足已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生产的扩大和发展。如在金属机械产业中,不仅是中小企业面临专门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许多大企业也是如此。在建筑业和制造业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1958年,这三大产业的劳动者不足率分别是6.8%、8.2%、9.3%,1961年则分别提升到34.9%、21.4%和22.9%。 并且,随着生产设备技术的内部改造和新技术的输入所引起的技术革新的迅速发展,高等技术作业员和技术人才不足的情况更加严重。例如,1960年度大学毕业生录用人数与所需人数的比率(图1),比文科系毕业生低20%,1961年理工系毕业生的录用率比1960年增加了1倍(图2)。
(二)社会各团体的政策提案 针对技术人才缺乏日益严重的情况,日本一些重要的经济团体,如日经联(日本经营团体联盟)、经团联(经济团体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多次发表教育改革提案,要求大力发展理工科教育,以改变这一状况。1952年10月16日,日经联提出了“就新教育制度的再讨论愿望书”;1954年12月23日,又提出了“关于改善当前教育制度的愿望”等;除了日经联提出“声明”和“愿望书”外,经团联、关西经济联合会等产业、经济界团体,对进一步改革理工科教育提出了强烈的要求(参见表1)。
从上述史料考察来看,经济团体直接参与了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方案,这些“声明”、“意见”和“愿望书”的基本共识有三方面:一是要求文部省尽快出台扩充理工科政策;二是高等教育有责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三是重视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提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科学等学科,解决重工业、化学工业等行业和部门对人才的急剧需求,提案要求压缩法文系学生和增加理工系学生,改进教育内容,设置必要的单科性大学,增设研究生院,提高理工系学生的质量,加强产业界和大学的联系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关于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劝告》、《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和对策》。1960年12月,池田内阁制定的《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对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该计划的第2部第3章“提高人的能力和科学技术的振兴”,提出了科学技术的振兴、增加理工系学生以及现存大学的系、学科构成的再讨论,由此逐渐形成了扩充理工系政策的框架。由外向内推动着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迫使文部省不得不开始考虑扩招理工科学生。 (三)培养科技人才纳入基本国策 面对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对理工科人才的强烈要求,同时为了适应世界性科技革命的新形势,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强化国际竞争力以及获得更大的经济发展,日本政府深刻认识到,大力发展教育和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是国家大计。1956年11月,日本政府在“关于适应新时期技术要求的教育意见”中写到,“如果现在不确立培养适应经济增长时期的科学者、技能者的计划,确保产业技术进步,我国的科学技术将落后于日新月异的世界水平,以至于无法与其他国家竞争,给后代留下悔恨”。 也就是从那时起,日本实际上把发展国民教育和培养科技人才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纳入了国家战略发展体系当中,为上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的“科学技术立国”发展战略埋下了伏笔。 二、理工科扩充政策的目标 (一)扩大理工科学生规模 依据日本政府发表的《国民所得倍增计划》,日本各界要求文部省尽快制定具体计划,以确保理工科学生数的增加。1960年12月,在科学技术咨询会议上,提出了“日本十年后振兴科学技术基本方策的总体目标”,日本政府认为,作为增加理工科学生数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