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18(2007)03-0113-03 一般说,制约大学生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贷款偿还和回收问题。从国际学生贷款实践与理论层面来看,传统抵押型分期还款方式和按收入比例还款(以下简称ICR)是在本金来源、回收主体和偿还方式上均有较大差异的两种学生贷款形式。因此,就近10年来我国学者对ICR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值。 笔者所见的最早提及ICR的中文文献,是赵中建[1] 1994年发表的《学生贷款中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作者指出,ICR还款方式的特点是,学生的偿还额是他们未来年收入的固定比例,在该文中,他将ICR译为“收入-部分贷款”。同年,其《学生贷款偿还方式的比较研究》[2] 首次使用“按收入比例还款”来描述上述还款方式。魏新[3] 在《教育财政学》中也提到ICR。他将“学生用未来收入的一部分来偿还,只有那些有足够收入的人,才被要求偿还贷款,而毕业后没有工作的人则不要求还款”的方式称为“收入-应急贷款”。在他看来,这种方式具有确保资源最优配置和教育机会公平的双重优点。由于偿还数是学生未来收入的函数,学校必然会选择那些未来收入高的学生作为贷款对象。如果承认未来收入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效益,这种方法就可以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学校为了预期收益,就会选择那些家境虽然贫寒但潜在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贷款对象,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机会的均等。 最早介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经济转型国家按收入比例还款型学生贷款存在的问题源于约翰斯通著、沈红和李红桃[4] 翻译的《按收入比例还款型学生贷款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适用性》。下面,笔者从贷款制度要素设计和实证模拟测算角度对国内学者相关研究加以综述。 一、分析贷款制度设计,考虑贷款本金来源、机构设置和信用建设、风险防范等与ICR设计相关要素的探讨 各国政府在设计ICR过程中,本金的来源、发放和回收机构问题、在收入难以查证背景下的信用问题以及风险防范问题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在国际范围内,实施ICR的国家的贷款本金都是来源于政府,包括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和加纳。在美国,由于有发达的学生贷款二级市场作为支撑,政府可以将贷款证券化,到资本市场上筹集本金。但是,就发展中国家而言,正是出于缓解财政压力的考虑才实施学生贷款的,如果所有的本金来自于政府,对财政是一笔沉重的负担。由于贷款的回收额往往低于贷款现值,在没有外来资金补充的情况下,学生贷款的可持续发展难以维持。约翰斯通在谈到发展中国家实施学生贷款的可行性时,特别指出了本金来源的障碍。 在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同样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在占绝大多数的省地市高校,学生获贷难的现象很普遍。刘芳[5] 在其硕士论文中分析了我国在现阶段实施助学贷款证券化的作用、已有条件及存在的障碍,对现阶段中国实施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四种备选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以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助学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机构,这种模式能够规避现有法律和制度的所有制约。 ICR贷款的发放和回收机构,从世界范围来看,一般有税务部门(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的ICR还款)、学生贷款公司(英国)和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加纳)。由于我国税收体制不够完善,通过社会养老保险机构[6] [7]、建立独立的教育银行[8] 参与贷款的发放、回收成为可以考虑的选择。通常向学生发放贷款时,借方必须获得一定的担保,其形式可以是信用担保或者抵押担保。罗伟成[9] 在筛选指标、确定指标权重的前提下,建立的用于预测国家助学贷款中借款人(学生)的信用评分的模型,可以帮助办理助学贷款业务的机构在发放贷款之前了解贷款人的信用度。另外,陈浩[10] 指出,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是对我国学生贷款担保所作的有益探索。 国内学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主要立足于对教育投资本身的风险和银行承担的风险两个方面。赵宏斌[11] 从教育投资收益角度,通过对教育收益率和教育投资风险的国际比较,发现教育投资的收益和风险关系与金融投资具有相似的规律。就风险的另一个方面来说,学生贷款的风险与银行所经营的其他金融产品的风险有相似性。刘乐山[12] 从金融学角度分析,认为助学贷款是金融与高等教育、财政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政策性和商业性双重特征的个人消费信贷,也是学生家长和本人借助银行信贷开发人力资源的一种方式。既然是一种金融产品,学生贷款和其他金融产品一样面临着不可预测的风险。李小平[13] 从风险的表现形式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三方面分析了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张丽萍、钱强[14] 认为风险存在于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以及学生信用意识相对淡漠情形下。另外,胡进[15] 指出,毕业后收入状况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性、制度供给不足性是导致偿还拖欠风险的因素。 对于如何防范风险,学者们认为,较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高的居民金融意识水平是确保我国助学贷款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李小平[16] 认为有必要建立助学贷款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包括贷款担保机制,风险准备金机制和贷款保险制度。实际上,助学贷款的良性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本身的制度完善和发达。崔译文[17] 提出,必须通过金融创新,寻找适应高等教育投资特殊性要求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降低金融机构的预期风险,增加其预期收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严重的高等教育贷款供求市场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