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07)04-0079-05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高校中设置的各个不同专业来组织实施。因此,对高等学校所设专业的实力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评估,由此来加强专业建设,对于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大学及其学科专业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建设完善的先进的高等教育系统,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和评价监督体系,而社会评价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P52—59)。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开展的大学及其学科专业教育评价方案和评价结果为全国本科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价监督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实践经验和改进依据,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一、优势专业的选择、确定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以下简称RCCSE)于2006年3月份开始集中力量对我国大学教育的状况和水平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推出了《中国大学评价报告(2006—2007)——高考择校选专业指南》。进入此次评价的大学共有887所(不包括港、澳、台的大学),其中重点大学119所、一般大学548所、民办院校220所。评价内容包括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192个)等,从9个角度评价得出了共200个排行榜,得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排名结果和评价结论。这对于满足社会信息需求,改革和完善我国大学及本科教育制度,提高培养质量和水平,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特别是今年新增的分学科门类和专业的排行结果,将为各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比较信息,无疑为广大考生选择专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 (一)评价专业的确定 当前我国高校基本本科专业共有351个,目录体系繁杂,且区分度小,部分专业重复交叉,还有一些专业很难适应当前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缺乏应有的指导性。因此,RCCSE在原有专业目录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归并和调整,研发了新的本科评价专业目录体系,共分192个专业,它包含了教育部原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所有专业,而且具有相应的对应关系。 (二)专业等级的确定 在专业评价中,按照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二八律)和高校专业教育的分布特点,RCCSE将各大学的专业实力和水平依次分为5个等级:(1)A[+]为重点优势专业的单位,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高校;(2)A为优势专业的单位,占单位总数的15%,即排在6%~20%的高校;(3)B[+]为良好专业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21%~50%的高校;(4)B为一般专业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51%~80%的高校;(5)C为较差专业的单位,占总数的20%,即排在81%~100%的高校,对其只给出等级,不列出排名。 (三)综合性高校的优势专业 在RCCSE的这次大学评价中,被评高校667所(不含民办高校),其中综合性大学125所,占全部参评高校总数的18.74%。125所综合性高校参与评价的专业数量(每所高校每个专业为一个专业数单位,下文中全部简称为专业数量)为5263个,占全部高校参评专业数量(20089个)的26.20%,其中综合性高校的优势专业数量为1198个,占全部高校优势专业数量(4039个)的29.66%(如表1所示)。
每所高校的平均参评专业数量为30.12个,综合性高校的平均参评专业数量为42.10个;每所高校的平均优势专业数量为6.06个,综合性高校的平均优势专业数量为9.58个。由此可见,综合性高校的总体学科专业相对其他类型的高校要更加齐全,其学科的总体优秀率也相对较高。 二、综合性大学优势专业比较分析 按前面确定的专业评价的等级划分方法,某所高校中优势(A[+]及A等级)专业数量占全部参评专业的百分比,我们称为该高校的专业优秀率。下面我们分别从学科门类、综合性高校专业优秀率、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优势专业分布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综合性大学优势专业的学科门类分析 在11个学科门类中,综合性高校参评专业数量占全部高校参评专业总数的比例及优势专业数量占该学科门类全部优势专业总数的比例(按学科优秀专业比例排列)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综合性高校的哲学学科优势专业比例最高,达到78.57%;其参评专业数量比例也位列11个学科门类之首,这说明综合性高校的哲学学科无论在专业设置数量上还是在专业的优秀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在教育学学科上,综合性高校虽然参评专业数量占有总数的27%,但是优势专业数量只占总数的13%,列于末位。教育学学科优势专业的比例比较低,说明综合性大学在教育学科的总体水平相对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