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614(2007)08-0001-05 大学的特色,其核心是课程体系的特色。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前提之一,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特色。而课程体系构建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改进和调整课程结构与功能,完善教学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便培养高质量的高级人才。 一、“人的发展”内涵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体现 1.人本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本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的发展”的概念均有过自己精辟的论述。 以哲学自然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哲学人道主义,原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潮,主张人的尊严与自由,反对强权与专制对人的压抑,主张保护人的健康感情,使人的道德意识在摆脱禁欲主义束缚的基础上得到积极的发展。人本主义者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西方哲学人道主义传统,而且强调他们也尊崇东方古代老子的自然主义人道观——道法自然,返璞归真。[1] 他们认为单凭财富、繁荣、技术进步等等都不可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因而提出人道主义或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问题。他们从人的个性生命出发研究“人的发展”,重视人的潜能、创造性与健康人格,强调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每一个自我实现的人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他所热爱的工作,这种赤诚和献身精神的明显特征是超越了工作和娱乐的分离,他对所热爱的工作是以热情、慷慨和对工作的深厚感情以致工资、消遣、休假等等都必须从更高的水平来定义。在人本主义者看来,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需求契合一致。人的发展方向与社会需求的方向取得了一致,人达到了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状态。 人本主义者对“人的发展”的规定,尤其是对人的个性生命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者有相似之处。然而,马克思主义者“从人的社会生命入手,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体后天发展的根本作用,得出劳动创造了人,历史创造了人的精辟论断,它在肯定人的内在价值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人的外在价值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2]“人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潜能发挥和外在社会价值的实现达到了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而对马克思“全面发展”概念的解释,不论是我国还是前苏联在以往都存在过分简单化的倾向,这就缩小和浅化了马克思赋予“全面发展”的深广含义。马克思赋予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唤醒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使之获得最充分的发展;第二层次是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和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4] 在人的一切潜能(人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力量,若被唤醒得到开发,便表现为人类持久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意志力以及体力等等)最充分地发展这一基础上,着眼于人的外显活动,对全面发展的含义做了更深入的界说,把人在情感意志领域、审美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生产劳动技能领域、认知领域内的充分和谐的发展统统纳入全面发展,这就是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标准,否则,纵然是在物质生产领域中达到了能力充分发展的人,在马克思那里也不过是他一再否定的片面的抽象的人。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生产力的高涨,艺术与科学的繁荣——总体力量的不断繁荣是以人类个体存在的不断片面化而牺牲其完整性为代价的,这是对抗中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实质是把完整个体的生命活动分割开来,使劳动和享受、科学和艺术、物质和精神、社会和个体这些本是个性整体活动和存在的各个方面,由不同的阶层分担,使人限制在愈益狭小的领域里,原本完整的人变成近代条件下抽象的个人,每个人都只是人的一面。分工使劳动这个创造了人、发展了人、推进社会不断向上发展的活动成了把“人”分割成片面的异化活动。因此,还原人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必须认真理解和贯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见,“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潜力的发挥,其次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再次是人与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这是设计课程体系时“人的发展”由内至外必须把握的基本内涵。 2.历史上“人的发展”在课程体系中的轨迹 课程体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因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大学各有不同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的演化遵从“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 西方课程的起源可上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在古希腊,音乐与体操并列构成了课程体系的两大学科。体操训练、发展匀称的体格,增进健康和体力,而且培养意志坚强、性格圆满之人;音乐陶冶灵魂(精神),把韵律与和谐注入人的魂魄,使人领略到形体之美,乐于抑恶扬善,而最终发展为既美且善的人。希腊罗马的传统教养内容后来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所引进,成为圣职者教养的不可或缺的世俗辅助学科,这就是统治了欧洲中等以上教育达1500年之久的西方古代的第一个课程体系——“七种自由艺术”①。这样,以宗教教育为核心的统合了传统世俗内容的学科课程体系,其内容狭隘化了,也变味了。于是,产生了克服这种课程体系弊病而形成新的学科的近代学科课程体系。 从15世纪到16世纪,回归到世俗立场的文艺复兴的人们对中世纪式的超现世的兴趣淡薄了,重新开始关注现实的生活,肯定了人世生活本身的价值,要求自由地发展人性。因此,中世纪的以宗教教义为中心的狭隘课程体系,开始向世俗的旨在人的全面教养的囊括性的课程体系过渡。在这里,成为他们新的精神向导的,是古代,是古典。这种古典复兴运动称作人文主义。此时,新兴的科学知识(自然、物理、地理、历史)等已掺进“七艺”课程中,课程体系内容分为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两个方面。[5] 人文主义课程体系训练人、发展智力的同时,让人形成拥有广博学识和道德人格,能充分地履行作为一个公民的职责。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的全人教养理念已表露出来,这就是从褊狭的中世纪教育观摆脱出来,培养和谐、理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