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7)03-0022-08 一、导言 众所周知,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一是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收费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二是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指,通过共建等方式将大部分中央部委管理的高校转交给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管理。收费制度的改革与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同时进行,从全面免除学费及住宿费、统一分配毕业生到全面征收学费及住宿费、毕业生自主择业。这些改革使我国高等教育有了一个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也使高等教育升学机会的地区间不平等问题变得越发尖锐。升学机会的地区间不平等问题有多种表现方式,其中之一是各省高考录取分数线① 的差异越来越大。全国统一考试而各省的录取分数线不同,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2000年3月中国青年报发起了一场关于“倾斜的高考分数线”的讨论。同年全国政协会议关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提案就有三份:《高考招生的地区不平等现象应该改变》、《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必须平等》和《高考招生应在全国范围内按分数高低统一录取》。② 2001年8月,三名青岛考生状告教育部侵犯了考生的公民权利。③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升学机会的不平等问题已经超越了教育问题,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的框架 目前国内关于高等教育地区之间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高等教育机会地区间不平等的研究,主要是从高考录取分数线的省间差异的角度,阐明高等教育升学机会的省间不平等。并进一步指出,分数线的差异是由于各省招生人数不同而造成的。④ 另一方面是关于高等教育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研究,主要通过各省每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毕业生数和在校生数,各省高等教育新生规模(新生人数与18岁人口的比例)来分析高等教育的地区间差异,同时分析这种差异与经济、人口、产业结构以及初等教育发展等因素的关系。⑤ 第一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议论的水平,定量分析不够。第二方面的研究,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分析,但其分析的出发点是每万人拥有的在校生和大学毕业生人数、高等教育规模的地区之间的差异。这些指标反映了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间高等教育升学机会的不平等。笔者认为,由于在我国招生计划是事先分省制定的,各省的招生计划人数比各省拥有的在校生、毕业生或新生人数等指标更能反映各省高等教育的升学机会。同时,高等教育的地区间差异不仅与各地区经济、人口、产业结构、初等教育发展等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各地区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从分析招生计划数的省间差异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升学机会的省间差异,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分析时我们将重点讨论高等教育升学机会与经济发展、户口制度、人口等社会因素以及高等教育制度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首先利用各省的统计数据对各省间高等教育升学机会的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然后,运用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对高等教育升学机会地区间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文献分析、访谈调查对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考察和解释。最后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对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及其改革进行探讨。 三、我国现行的高校招生制度和升学机会的省间差异 众所周知,80年代之前,中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高等教育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上,采取全国统一招生和统一分配的政策。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全国统一招生制度并没有根本的变化。这种全国统一招生制度必然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升学机会产生重要影响。本节首先对全国统一招生制度以及与此相配套的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变迁过程进行简要考察,然后对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升学机会的地区间差异进行定量分析。 1.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和统一分配制度 我国的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分配制度,从50年代形成以来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的阶段:50年代至1985年的国家任务计划阶段(统一招生,学费减免,统一分配),1986—1997年间的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招收部分委培生和自费生)并存阶段(双轨制),1997年之后将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合二为一的并轨阶段(统一招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费制度和毕业生的分配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而统一招生制度特别是新生来源计划制度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动。新生来源计划是指一部分高校(教育部及中央部委所属的高校以及少部分的地方高校)在招生考试之前将招生名额以省为单位进行分配,而大部分高校(主要是省属高校)则只能在所在省范围内招生。这样在招生考试之前,各省的新生名额(由省外高校分配给该省的名额和该省高校的招生名额两部分组成)就基本确定了。各省的录取线依据本省分配到的名额和本省考生人数以及本省考试成绩来确定。因此可以说各省的招生名额直接决定着各省考生的升学机会。 2.新生来源比例的省间差异的现状 下面,我们通过对各省招生名额与各省18岁人口的比例(下面简称新生来源计划比例)这一指标来分析省间升学机会的差异。本文选择了高等教育发生重大改革的90年代前后为分析的主要时期,具体选择了计划外招生(自费生和代培生)处于较低水平的1989年(所占比例为2%),计划外招生达到高峰的1993年(所占比例为39%),全面并轨的1997年,以及大规模扩大招生的2000年这四年来进行定量分析。分析时用极差(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偏差两个变量作为衡量地区间差异的绝对量度,同时引入变异系数⑥、基尼系数作为描述地区间差异的相对量度。之后通过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分析及上位5省和下位5省的变化情况,具体分析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新生来源计划比例的省间差异的变化。表1显示了这4年的新生来源计划比例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极差、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从平均值的变化来看,1997年是1989年的2倍,2000年比1997年扩大了1.7倍。从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变化来看,到1997年为止最低值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最高值在1993年增加了一倍,2000年又翻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