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981(2007)6-0003-03 大学是大楼、大师、大学生的有机结合与和谐统一。大楼、大师、大学生对于大学来说是缺一不可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构不成大学。至于大楼、大师、大学生对于大学而言,哪一方面更重要,一个时期以来,学界讨论甚为热烈,但基本上集中争论的是关于大学与大楼、大师的关系问题,而结论又基本上归结到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看来,谈论大学,不得不讲大学生,仅说大楼、大师是不全面的。而科学地把握大学与大楼、大师、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大学与大楼 大楼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和物质基础。大楼是大学有形资产的总称,不仅仅是指楼房,而且还包括仪器、设备、设施和图书资料等。没有大楼就不可能办大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先有大楼,再有大师,大学生,之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没有大楼何以有大学。大楼是办大学的基本物资保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了好的大楼,才能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对于教师来说,最看重的是事业,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是干成事业的物质保障。这正是这些年来许多大学在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拔尖人才时承诺给多大的住房,提供什么样标准实验室的根本原因所在。大楼也是吸引更多学子前来求学深造和学有所成的基本条件,有了好的基本条件,学生在这里才能生活得好,学习得好,否则,不仅外界看不起大学,连学生也将嫌母校落后,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不到真本事,最终影响大学的声誉。 大楼对一所大学来讲不能说不重要。然而大楼所包含的楼房、仪器、设备、设施的构成必须是合理的,符合和谐的要求。足够数量的楼房既是其他有形资产的存在条件,又是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必需空间。但大学有形资产的关键不是取决于楼房有多高、有多漂亮,更不是看大门有多气派,而是看仪器、设备、设施、图书的质和量。楼房不需要很高,更不需要豪华,需要的是数量够用,设施完备,当然也要有美感,有一两个代表性、标志性的建筑也是必要的。仪器、设备不一定都是先进的、一流的,但没有一定数量先进的、一流的仪器、设备也不可能是先进水平的大学。仪器、设备要在质和量上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结构要合理,配置要科学,不至于造成浪费。当前的问题不在于楼房盖太大了、太多了,而是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以建大楼为主要内容的新校区上了,在新校区的建设上不是量力而行,而是贪大求高,甚至不惜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建校门。楼房盖起了,里面要么没什么实在内容,要么是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其实是个华丽的空壳。 总之,大楼是重要的,但大楼的内部构成和谐更为重要。楼房、仪器、设备等有形资产应当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超前性也只能是相对的,并不可能永远是超前的,同时,也并不是超前得越多越好,超前受当前的条件,实际需要的制约和影响,否则,就是盲目的超前,脱离现实的超前。 二、关于大学与大师 大学既是大师从事创造活动的重要场所,又因这个创造场所不断产生了新的创造而诞生大师;大学因提供了创造的平台,创新了知识,诞生了大师而著名。大师与大学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相互影响,互相依存。没有大学,就缺少了产生大师的主渠道;没有大师,大学就不可能有名气。 大师从事事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创新性。培养人才是一个特殊的创新过程,既要有创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有传授知识的创新方法。大师从事创新事业,不仅需要其自身要有乐于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而且也要求大学为大师提供尽可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其中以楼房、仪器、设备、资料等为重要内容的有形资产是必不可少的。国内有的学者去国外一去不复返,待遇不是重要原因,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因为那里有比在国内更好从事创新事业的环境和条件,更能够发挥其聪明才智,实现人生抱负。 大师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大学好建,人才难得,大师更是难求。许多大学对引进人才工作都很重视,可谓不惜代价。然而,国内大师级的人物在一定时期是个相对稳定的常量,这个大学的大师被另一所大学挖去了,只是增加了挖人单位大师的人数,并没有增加大师的总量;况且,挖走一名大师不仅需要挖人单位付出很高的经济成本,而且被挖单位将付出事业受损和政治影响的双重代价,造成人为的内耗。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大师级人物,应把视野放到国外,吸引国外留学的人才,甚至外国的一些人才,许多发达国家不就是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人才吗?据估计,在海外的中国内地专业人才超过30万人,其中许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早在20世纪20年代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就是通过广揽国外留学生完成了向综合性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的转换的,时任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在其创著《在华五十年》中赞誉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说:“他延揽了50位留学生,每一位都精通他的所教的学科。”这些年来,我国在吸引国外留学生回国工作方面做了卓有成就的工作,然而,我们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高校更应当转移引进人才的注意力至国外,借此不仅解决一些稀缺人才,改善人才结构,而且以此来增加国内的人才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