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522【文献标示码】 A【文章编号】 1673-1654(2007)03-0015-11 高等学校招生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要大幅度地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要促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本文将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探讨高校招生改革的总体思路。自主招生应作为当前高校招生改革的重点,有关问题当另行撰文,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 一、高考由各省市命题好,还是由高校命题好 招生改革几乎达成的一个共识是招生的多元化。另一个议论较多的旨在降低学生压力的方案是增加每年高考的次数。最近,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四省出台了各具特点的2007年的高考新方案[1] [2],总的来说,立意都是积极进取的。但是由全国统一命题过渡到各省市自己命题,却不见得是实现招生多元化目标的理想的归宿。 可以设想招生的多元化最终过渡到以几所高校为轴心来命题的轨道。谈及我国近代大学史的时候,许多人怀念从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局面,但那是发生在一个我国教育很不发达的年代,学生少,大学也少。现在我国有两千余所高校,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恢复”那种每所高校各自出一套试卷的状况。但是可以考虑由少数几所高校来承担全国高考命题的任务。教育部曾考虑让北大和清华单独出题考试和招生[3],如果仅仅锁定这两所大学自身的招生,他们当然承受不起那么大的招生成本和工作量。但如果由教育部授权少数几所高校来牵头全国高校招生的命题,由这几所高校组织班子,而教育部为它们配备必要的条件,则未必不是可行的方案。 所谓高校命题中心,主要是指它是受某一高校主管的,而命题班子的成员当然可以是其他高校以及中学的教师。不同的命题中心唯有在受各自高校主管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维持其考试的特色。 设想将来全国可以由五所左右的大学为轴心各自命题,而且每一套考试从科目到命题思路,形成各自的特色,而不是像现在各省市的考卷那样,贯彻的不过是大同小异的思路。由这五套左右的试题来覆盖全国高校的招生。如果使各校的考试时间错开,则每位考生不但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高考机会,而且有可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某一套考试。非命题高校则可以承认其中某一套或几套试卷的成绩。由于这五套左右的试题各自都是覆盖全国的,这就比现在同一所大学在十几个省市招生,需要面对十几套不同试卷的局面反而来得简单。 作为起步,可以在现行的全国卷和部分省市卷高考继续运行的同时,先建立一个高校命题中心,招生单位覆盖五十所左右的高校,考生覆盖包括一个边远省份在内的3个省市。有关考生可以自主选择愿意参加的某一种或两种考试。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到全国三分之一的高校和一半左右的省市,然后再考虑建立第二个高校命题中心。 至于考试机会多了会不会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许多学生每套考试都要参加的困境,这就取决于那几套考试是同一种格式的,还是各具特色的。只要每一个高校命题中心能体现各自的特色,那么这种担心就是没有根据的。 二、高考与其他选拔要素是“并联”好,还是“串联”好 高校选拔考生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的招生模式是否继续可行,至今仍有争议。按照现行模式,高考承载了太沉重的使命。对于能否通过高考来测评考生的素质及创新能力,近年来不断地在进行探索。事实证明对于考生的素质特别是考生的特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能通过一张数百万人一面的试卷来测评的。考生解难题的能力和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远不是一回事。从彻底的意义上说,任何有标准答案的试题都不是鼓励创新的。所以许多人提出了降低高考成绩在录取环节中的权重,以及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等一系列问题。 但是把各种选拔要素量化后简单相加,即以一定的百分比“计入高考总分”,却是一种过于粗糙的处理。不但考生中的等级运动员究竟应该加多少分,是一件难以量化的事情,甚至语文卷上的5分与物理卷上的5分是不是有可比性,也存在很大的疑问。所以按总分值来划分分数线,本来就很难说具有多少合理性。现在有些省份提出的方案中把会考的成绩也以一定的百分比纳入了总分,虽然其初衷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其具体操作办法却有简单化之嫌。降低高考成绩在录取环节中的权重,固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仍然需要体现高考成绩的纯粹性。如果高考之外的加分值太高,使高考成绩反而淹没在多项相加的总分之中(假设高考成绩占总分的30%),成为一个不可捉摸的组分,这同样是不可取的。而如果高考之外的加分值太低(假设高考成绩占总分的80%),则与现行的招生办法相比,就没有太大的优越性,又徒然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 会考与高考是不同性质的考试,这一点是首先必须明确的。前者是达标考试,后者是选拔考试,其间差异,不仅是一个难度的高低而已。中小学教学要抓两个层面,一个是基本层面,就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层面,另一个是提高层面,那就是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可以酌情提高会考达标的门槛,但不应该增加会考的难度。因为会考是把守基本层面的,而高考主要是考查提高层面的。现在的中学教学在基本层面上的成效,其实未可乐观。不要看现在的学生做过了那么多偏怪难题,就误以为他们的基础知识一定是掌握得很好的了。丘成桐批评浙江大学的高分考生没有搞清楚许多数学基本概念[4],正是揭示了这一点。我们应该通过招生改革树立一种导向,敦促中学教学花大力气把基本层面抓好。相对于提高层面,基本层面的学习无疑是更加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