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7)03-0060-05 高等学校发展定位(或高校发展定位)是一个几乎人人皆可意会的概念,通常说,它指的是高校如何根据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确定在一定时期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① 它对高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理念、建设方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学校发展的基本纲领。可以看出“定位”是这个概念的核心,关于高等学校的定位的维度,有关学者、专家提出了“战略定位”、“办学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层次定位”、“区域定位”、“形象定位”、“规模定位”、“能级定位”等多重维度,这与我国高校所阐述的定位情况是一致的,而定位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象定位、形式定位、区域定位、层次定位、类型定位、能级定位、特色定位。② 国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多数从“定位行为”这一层面来考虑③,在定位维度和内容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不能清晰地认识高校发展定位问题,也不能有效地指导高校定位实践。本文希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学的视角,以分类和分层一纵一横两个维度界定高校发展定位;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和系统自身变化情况的对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过渡阶段,高校发展定位的战略性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分析资源与高校发展定位的关系,并试图提供一些建议供高校在学校类型定位时参考;最后再揭示高校发展定位中分类与分层之间的关系,也就我国高校定位中的“特色情结”做简要分析。 一、高校的发展定位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分类分层系统中的位置 根据社会学的结构理论,合理的系统结构是以差异为前提的,有差异才可能有联系、有秩序。在高等教育系统,这种差异表现为高等学校的多样化,以差异为基础的分类与分层是系统构建的形式,因为分化是一切社会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的分化分为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系统内部各结构之间的异质程度表示水平分化的程度,这就是分类;系统内部各结构之间的不平等程度表示垂直分化的程度,这就是分层。 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同样存在着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高等学校的水平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的垂直分化表现为高等学校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品位。高等学校的分类和层级是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形态。高校的发展定位就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分类分层系统中的位置,这样高校定位就有了两个维度,分类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经度标示高校的类型,分层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纬度表明高校在该类型中的发展水平。这样的界定有利于我们在理论上认识高校定位问题,当然由于高校作为一个与外部环境存在交换关系的组织,它在系统中的位置只是相对固定,存在类型变更和水平升降的可能。 二、类型选择是大众化过渡阶段我国高校定位的战略性问题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发展阶段过渡,尽管2004年招生规模稳定下来,从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发展实行重心转移④,但是由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长期性,我国在近期仍将继续处于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阶段。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高等教育系统的特点不同,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过渡阶段,高校发展定位的战略性问题是类型选择。 1.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有待重新构建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系统初步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适应国家工业化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的原则是相同、相近学科专业同类项合并,于是形成了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十大类型:综合、理工、农林、医药、师范、外语、财经、政法、体育、艺术,⑤ 这种划分决定了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权限等学校发展的核心事项,也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高等教育系统。国家对高校实行统一的管理,使得我国高校在诸多组织行为上趋同。有学者认为在计划体制下,中国高校同西方大学相比,受到极为强烈的“同型制度化”⑥ 的约束,高等学校在内部结构上与政府行政组织有着明显的同构性质,高等学校之间的同构性质也非常明显。 这种系统构成的特点是条块分割,与计划体制下国家总体动员社会的特征吻合。但是随着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既有的系统受到冲击,院校合并等改革行为使得各种专门院校纷纷走上综合化道路,但是对既有体系冲击最深的当属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浪潮。 尽管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的过程中,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作为异军进入高等教育系统,但是更多的扩招任务由原有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承担。⑦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决策特点——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动,各地方政府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列为当届政府的社会发展指标,当地高等学校接受了“扩招”的任务。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而学校教学设备不足,教学班级人数扩大,最为严重的是教师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更兼国家科学研究体制改革,加大了高校的研究任务,论文和研究著述发表的数量成为教师获取学术资源和相关报偿的依据,教师学术研究压力增大,学校教学和科研的矛盾突出。 在大众化浪潮中的处于被动地位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我的方向。不少地方高校把扩招视为学校解决教师收入和福利待遇问题的渠道,尤其是与独立学院的分成更是一块唾手可得的蛋糕,高校纷纷建立独立学院作为一举两得的办法。为争夺生源,高校增设了不少学校本身类型之外的专业,专业特色逐渐丧失,加上原有的趋同,高等学校的特殊性被抹杀。在中央高度集权的宏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大众化进程中兴起的独立院校其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也几乎是原有母体学校的翻版,高校的这种雷同显然不能满足大众化高等教育所蕴含的多样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