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7)06-0033-05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也历来是一个考试大国。科举制度这一古代中国社会的“抢才大典”,在历史上曾长存1300年,直到1905年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被迫废止。但制度的废止并没有令后人就此遗忘它,百年来的科举反思从未断绝过,乃至“为科举制平反”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的一种思潮与趋势[1],科举百年祭的2005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科举年”[2]。作为现代中国的“举国大考”,高考在今年即将迎来建制55年、恢复30年。年初伊始,一些地方的高等院校、新闻媒体等便陆续举办“新三级学人”聚会、征文、座谈会等纪念活动。笔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2007年也可谓中国的“高考年”。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针对高考的弊端,废除高考的观点时有出现,尽管呼声不高,也非主流民意,但对普通民众的高考观却有不小的牵制与影响,加之高考的确事关重大,常导致他们误读高考。因此,学界很有必要深入分析高考制度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为民众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考提供清晰的理论背景与有力的思想支撑。 一、维护公平:高考制度存在的“立基”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后大众化时代,高考竞争压力从数量上说已大为缓解,但实际上,学生、老师和家长们脑中的“高考弦”却依然紧绷。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除了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对个人的前途命运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以及高考竞争由以往的“上大学”上移到“上名牌大学、读热门专业”等原因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人们对公平的关注与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现在一谈到高考改革,老百姓首先想到的便是改革公平与否。 事实上,公平既是包括高考在内的考试制度产生的基石,也是考试变革的主线。从公元前165年汉文帝首次举行书面策试算起,考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考试经历了许多变革。回顾这些变革,不难发现贯穿始终的主旋律——追求公平。无论是公元前16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笔试,还是汉顺帝时期左雄改制所实行的“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无论是曹操的“唯才是举”思想,还是曹丕时期实行的“九品官人法”之初衷;无论是科举制度的建立,还是1300年间有关科举利弊存废的数次高层争议或改制;无论是举子们对科第仕进的痴迷执著,还是那大大小小惨烈的科场案;无论是那独具匠心、崇高威严的有形的贡院建构,还是那滴水不漏、圆润周详的无形的科场规制,无不围绕“公平”二字做文章。帝制中国从门第社会走向科举社会,其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摆脱人情请托困扰,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在选拔人才过程中饱受人情困扰的先人们,发明了考试这把客观公正的“量才尺”。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公平意愿的强化,考试改革的公平动机朝更自觉的趋势发展,不再像古代科举改革那样自上而下,而通常是由民间的改革呼声自下而上地推动着官方的改革,比如通过“两会”提案。我们不难看到,高考改革但凡涉及公平,无不引起社会上下的深切关注,有些改革亦因不公而难以善终。例如,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招收委培生和自费生的招生体制改革,到后来出现“分不够、钱来凑”的现象,破坏了高校招考中的公平规则,终遭唾弃。在考试内容方面,近年来加试外语口语改革,以及考试命题中出现的城市倾向性,对教育资源占弱势的农村考生群体而言,其公平性也为民众所质疑。2007年江苏和福建的高考降低外语分值,便主要是出于公平的考虑。保送生选拔中的“重重黑幕”,尤其是“送官不送民”,也曾引起民众义愤。操作程序的不公正一时间成为人尽皆知的秘密,并因此被指责为中国教育领域最大的腐败。认为保送制度打破了公平竞争的秩序,应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观点[3],在民众中有相当的代表性。在录取制度方面,20世纪80年代为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而增加投档比例的改革,造成录取季节“条子、票子满天飞”的奇观。20世纪末推行的网上录取,出发点之一便是杜绝各种非成绩因素对录取造成的干扰,以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近年来讨论热烈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失衡,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不同地区考生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问题。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关于招生指标分配的所谓“破冰之举”的改革,总体上拥护多于反对,便反映了民众对教育机会公平的渴望。2001年开始试行的“自主招生录取”改革,实行6年来,引发了教育界不少争论,以赞成或正面肯定者居多。但赞成者也心存顾虑,认为此举可能是对公平选才的一次严重冲击。[4] 可见,高考之所以备受瞩目,维护公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着公平,人们对高考改革的心态也非常矛盾,可以说对它是爱恨交加,既爱之深,又恨之切。一方面,许多高考的过来人,尤其是1977、1978级考生,对邓小平果断恢复中断达11年之久的高考,鲜有不由衷感激和拥戴者;但也有人对“黑色七月”笼罩下的高考制度怀有切肤之痛,恨不能即刻“除之而后快”。假如真废止了高考,又会如何呢?恐怕不少人会发觉自己对高考其实是有着深深眷恋的。考试制度确有其弊病,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有人说,高考剥夺了孩子们的童年,却给了每一个孩子同样做梦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机会。[5] 这种说法为人们面对高考所产生的矛盾心态作了一个最恰当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