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就业支持措施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招生量逐年增加,据有关统计显示,2000年至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和413万,数字逐年攀升,然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发展趋势却是逐年下降的:2001年6月毕业生仅初次就业率本科生就超过80%,2002年底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只能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为73%、2005年只有72.6%(图一)。
大学生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等待就业及失业的巨大社会危害性,这一点已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虽然在国际劳工组织的全球青年就业计划中并没有特别提到高学历青年的就业问题,但大学生也是青年的一部分,他们的体面就业也不应当被忽视,特别是在人力资本尚不丰富的中国更是如此。 (二)我国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支持措施 政府部门和高校系统都已经认识到帮助大学生就业需要构建一个支持系统,并且也作了很多相关的工作,总体看来,大致可以归类如下: 1.高校系统加强了提高大学生自身专业素质、丰富大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相关工作。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每年都会重新检查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情况以及专业课程的安排以尽量保证学生所学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高校也很注重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一般都会要求学生有不同程度参与度和不同时间长度的实习要求。学生需要进行与专业内容相关的实习而不能随意寻找实习工作,同时,为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部分高校会加强实习督导工作,学校会专门配备督导老师定期与实习机构联系。有的高校还会提供长期的并行实习机会,让学生在长达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有机会进行与专业对口的实习。 2.高校系统加强了在毕业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困惑或者是思想上认识不清的情况,大部分的高校都会在毕业前对毕业生进行各种内容的培训。比如说,科学就业观养成培训、应聘技巧的培训,以及就业正规手续、就业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培训。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则会尽早灌输就业紧迫性的观念。 3.高校系统加强了就业服务信息建设。高校会将获得的各种工作信息刊登到内部校园网上,学生凭借自己的专属账号即可登陆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高校也会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信息刊登在学校的就业网站上或者是其他相关网站,供企业查找。 4.政府部门为大学毕业生直接提供或协助提供经济资助。例如KAB计划以及对于未及时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城市低保。为那些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经济援助以及避免大学生为生活所迫仓促签约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5.政府部门向大学毕业生直接提供就业岗位。例如鼓励大学生支援西部建设,经过若干年锻炼则可提供条件较好的城市工作机会。还有一些地方为农村来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教师的工作。 6.政府部门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其它辅助政策。例如放宽对大学毕业生的人事和户籍管理制度。支持对大学生就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积累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知识。 二、企业职务分析工作成果化的不完善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应该说,尽管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大学生就业现状仍不容乐观。现在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归因分析大致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个是认为大学生总量过多,超过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一类是认为大学教育属于应试教育,教出来的大学生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还有一类是认为大学生供应总量平衡甚至供不应求,但是供应结构不好,大学生难找工作属于结构性供需失衡;此外还有认为是大学生就业观不正确,高不成低不就。 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各有其片面性,第一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已有大量的论文对此进行了批驳,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的毛入学率,该观点是不攻自破的。而接下来的三种观点实际上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及学校三方信息不对称这一深层原因在不同层面的外在反映。 下面,笔者将利用中人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的数据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 该报告所使用的调查数据共有3456份有效大学生数据、503份企业数据,所以从数量上看,该次调查规模比较大,有一定说服力,同时它还对企业进行了调查,有利于从企业视角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大学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大学不知道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知识结构的大学生。 20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选择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41.28%),其次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31.94%),而在在校大学生中,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选择,这两项也分别达到了47.94%和41.88%,居前两位,这说明大学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受教育内容能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信心。这一点在随后企业的回答中也得到了证实,企业认为最困扰毕业生的因素中第一位就是“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大学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实习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在课上传授企业岗位专业知识,则即使学生没有实习也不至于对企业要求的岗位专业知识达到缺乏的程度。高校授课使用的大都是组织大量人力物力编写的权威教材,高校教师整体学历层次高,硬件设施逐年完备,如果说企业和学生都质疑高校教育内容,则实非高校教育能力不行,而是高校培养方向与企业要求方向不一致所造成的。造成这个不一致的原因其实就是高校不知道用人单位究竟需要具有什么样技能和什么样职业素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