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的基本状况 随着“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长,社会越来越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总体而言,“十五”期间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并逐年递增(见图1),这反映出上海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较为旺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特征是流向多元化,就业地区的区域性布局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十五”期末和“十五”期初相比,到中部、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有所提高,到基层就业人数也有所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式更为多样,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有所提高。
1.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现状与分析 (1)上海高校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近年来,选择合适的职业,已经成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尤其随着职业的种类与内涵日益扩充,个人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已显得格外重要。而对职业规划与执行能力的测量,通常以职业成熟度(vocational maturity)作为具体的指标。职业成熟度越高,代表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越强,越能够做出最适当的职业选择,进而获得最成功的职业生涯发展。 对于在读大学生而言,接受要具备足够的职业成熟度,必须有效学习相关的职业知识,才能作出明智的职业选择,进而在毕业后从事相关职业领域的工作或进修。不过,以往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学生的职业成熟度问题。因此,本次调查试图从信息应用、职业认知、自我认知、个人调适、职业态度、价值观念、职业选择、条件评估八个维度来考察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并对上海高校新生、应届生和待就业学生进行了实证测量,以了解上海高校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究竟处在何种水平。 结果显示(见图2、图3),上海在校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平均值均高于3.00(likert 5分法),其中新生为3.36,应届生为3.53,整体分布相当集中。虽然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已高于3分,但并不理想,还不具备充分的职业规划与执行能力,更难以做出最适当的职业选择。
可喜的是,大学新生已经开始关注自己将来的发展,成熟度平均达到3.36分。其中男生为3.37,女生为3.35,比较接近;从本专科生的对比来看,本科3.37、专科3.34,均略高于职业成熟度的一般水平(3分)。本科生仅在信息应用方面略低于专科生,在职业认知、个人调适、职业选择和条件评估方面则比较接近,但在自我认知、职业态度、价值观念方面则明显高于专科生。面对今后的就业,新生更加关注职业生涯规划和勇气信心的培养。从对新生的调查看,其中选择“有专业人员分析自身个性及优缺点,指导职业生涯设计”的比例最高,达到50%,反映出大学生希望通过专业人士的专业指导来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职业选择;排在第二位的是“培养勇气和信心”,表明通过各种形式的职业发展课程和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职业发展观,有利于他们不断拓展自己的实践能力,促进自信心的建立,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表1显示,2007届上海高校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为3.53,超过职业成熟度理想标准的70%,表明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与执行能力,能做出较合适的职业选择。就调查数据看,学生的职业信息应用能力(3.68)较强,能重视职业信息的获取对就业成功的重要性,并能在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为职业选择服务;但职业认知(3.36)较弱,表明学生对职业信息的精细化认知不足,相对缺乏对职业岗位的深入了解。所以,加强职业认知活动、提供多方面的职业资料、增加在职业领域中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的职业认知提高。 表1 2007届上海高校毕业生职业成熟度(likert 5分法) 职业成熟度 信息职业自我个人职业价值职业条件 要素名称 得分 应用认知认知调适态度观念选择评估 学生得分 3.53 3.683.363.503.683.573.553.403.54 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应届大学生的个人调适能力(3.68)较强,说明学生面对外界环境与个体需求不一致时能做出适度调整和平衡,在职业选择时较为理性,在个人职业发展与就业现状发生矛盾时有较大适应性;但是应届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3.40)较弱,即个人对企业和岗位选择的深度思考不足,缺乏职业选择的独立性和明确性,选择的依据主要来自于父母、朋友和成功人士,这也可能导致现在学生在初次就业后离职率比例不低的原因。 (2)上海高校学生的可雇用性能力 随着环境变迁及科技进步,人的终生学习和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变得日益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所以高校除了应向学生提供一般的专业知识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可雇用性能力”。“可雇用性能力”(employability)或“可雇用性技能”(employability skills)或“核心能力”(core ability)是指在不同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强调的是“不同场所的共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