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国家,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以来,在两个方面强化了高校学生贷款制度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状况:其一,高校贫困生数量巨大。据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大约在20%左右,特困生比例大约在5%~10%,① 这决定了我国高校贫困生对学生贷款的需求总量是巨大的。其二,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导致高校贫困生之间的经济差异明显,对学生贷款也表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不同资助需求,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问题明显表现出贷款对象确定更繁琐、资金运行流程更复杂、制度绩效更不容易显现、制度缺陷更容易被指责、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艰巨,等等。如何确保有限的贷款从有限的供给渠道和组织网络流向数以百万计的高校贫困生,并在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若干重要问题中最富有挑战性的议题之一。 自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以来,其制度变迁就一直未曾停止过,通过财政、金融、教育、计划、法律等多种手段来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相关方面付诸了很大努力。事实上,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绩效与缺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始终是讨论分析该问题中绕不开的中心议题。 一、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历史与现状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当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潜在的收益,如果这些潜在的收益无法在现有制度安排内实现,便会产生对新制度的需求;同时,也总会有些人或组织为了获取潜在收益而率先克服障碍,提供新的制度。因此,制度变迁也就是制度供给满足制度需求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制度需求,进而需要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供给。总之,现阶段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产生与发育过程,也是一个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相互交织的渐进实现过程。 国家助学贷款是指1999年试点的、由国家指定的(2004年起变更为招投标确定)金融机构负责,面向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发放的,用于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用,并由教育部门设立“助学贷款专户资金”给予财政贴息的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和高等学校收费可以被看成同一个制度集合中两个联系得非常紧密的制度安排,其中后者是前者的基础。1989年,我国高校对新入学的学生均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50所高校实行招生“并轨”试点,1998年全面展开,除特殊专业外,所有高校学生实行收费上学。个人接受高等教育要缴纳一定的学费,进行成本分担,已形成广泛共识和事实行为。但是,高等学校收取学费将使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负担,客观上要求实行新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于是应运而生,并经历了制度试点、推行、调整和深化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度试点阶段。199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由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在1999年5月制定的《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由中国工商银行独家在北京等8个城市试点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并规定面向在校的全日制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本、专科学生,还贷期限为4年,教育部门设立“助学贷款专户资金”进行财政贴息。 第二阶段:制度推行阶段。200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由8个试点城市拓展到全国,经办银行由中国工商银行扩大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把贷款的范围扩大至研究生,并要求开展无担保(信用)助学贷款,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展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 第三阶段:制度调整阶段。2001年6月,全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会议召开,为进一步推进助学贷款工作,工作会议产生两项举措:取消“一校一行”的规定和免征金融机构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利息收入营业税。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了“四定”(定学校、定范围、定额度和定银行)和“三考核”(按月考核经办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人数和金额、考核已审批的贷款人数和贷款合同金额、考核实际发放贷款人数和贷款金额)。 第四阶段:制度深化阶段。2004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招标选择贷款经办银行,而不限于国有商业银行;学生在校期间将免交贷款利息;还贷期限延长至6年;加大学生还款的监管力度,违约借款学生的名单将曝光;实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办法。 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6月,全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累积395.2万人,银行累计审批240.5万人,申请贷款累计总金额305.6亿元,银行累计审批金额201.4亿元。其中,自2004年6月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以来至2006年6月,全国申请贷款211.1万人,银行审批人数154.3万人,申请贷款金额171.8亿元,银行审批金额131.7亿元。② 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评价标准 从金融经济学来看,国家助学贷款实际上是指一整套金融服务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融资系统,包括组织结构、产品、市场等金融形态及其相应的内部运作机制。因此,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可以由三个标准来衡量,即适应性标准、稳定性标准与效率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