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07)02-0001-04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统计:1998年与2005年数据比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8%增至21%,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由1022所增至1792所,其中本科院校增至701所,在校生由340.87万人增至1561.78万人,2005年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这些数据表明,在国家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精英高等教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并存,结构层次多元化,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中国已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远未成为高等教育强国。[1] 38 随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迈出关键步伐,高校扩招工作顺利完成。经过近几年发展,经教育部批准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已达190多所,占全国701所本科院校总数近1/3,这批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生力军。目前这批院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办学层次的提高并不代表着办学水平的自然提升,数量的扩张并不代表质量的提高。如何促使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及和谐发展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三个问题。 一、合理的办学定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新建本科院校应定位于应用性,着眼于地方性、行业性乃至特色性、创新性 合理的办学定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需要多样化的高等学校定位与之相适应。学校要办出特色,首先必须有科学定位。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高等院校类型、结构、功能的分化,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1] 35新建本科院校应从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类型、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定位。 院校类型应定位于专业性应用型。办学类型和层次定位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顺序,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应是金字塔型,即少量学术研究型大学,一批教学研究型大学,大量以育人为主的地方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地方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则承担培养大量的知识型劳动者和提升区域社会文化、生产水平的重任。[2] 27其中,新建本科院校更多的是属于地方性高等学校。二是新建本科院校这类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的定位:在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下,要科学确定分类的依据。应当依据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对高等教育进行横向分类,依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及专业设置的面向对高等学校进行横向分类,依据履行社会职能的能级对高等院校进行纵向分层。[3] 10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改公布的教育分类标准,我国高等院校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分为三类: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是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专业性应用型大学,主要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型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定位于专业性应用型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着眼于地方性、行业性。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承担大量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为此,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要体现现行本科教育要求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又要结合当地岗位人才需求的实际,体现应用性,可以说是一类具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基础的应用型人才。[4] 154新建本科院校中原组建学校有的是主要服务地方,有的是服务于行业。原有学校分属于中央部委或省厅管理,合并升格后,大多成为省属、市属或“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多数是由地方中心城市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倾力举办的。因此为地方服务应成为学校的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学校要与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建立一种积极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立足地方,依托行业,实现产学研结合,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成为地方社区发展的思想库,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成为地方高新产业的‘孵化器’和技术改造创新的服务站,成为地区的教育文化中心”,[5] 42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学科专业设置突出特色性、创新性。一般认为,大学的水平就是指学科专业的水平,大学的特色就是学科专业的特色。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必须突出特色、创新。我国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存在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布局,因其新,相对而言在这些方面历史包袱轻,具有开拓优势,所以应该也可以尽量贴近当地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紧紧围绕所服务区域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结合本校实际,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学科专业特色。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科专业需要重点建设,是为“有所为”;对具有办学实力的、有发展前景的、社会需要的、生源充足的和有特色潜质的学科专业,也许一时特色并不彰显,同样应该加强建设,此亦所谓“有所为”。那些与上述“有所为”相悖的、投入不产出的学科专业,可作为“有所不为”之列[6] 22。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质量。 从北京联合大学这所地方高校发展实例来看,合理的办学定位使其走出一条社会认可、市场接受、学生欢迎、家长满意的特色办学之路。[7] 1985年,北京市政府将原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创办的30多所分校整合后成立该校,该校及时调整办学定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培养应用性人才”成为该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2005年7月,北京联合大学将自己的办学宗旨确定为“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将办学定位确定为“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并及时落实:一是从学科改造入手,眼睛紧盯市场,目的就是让学科设置更贴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应用性”;二是紧紧抓住行业和企业,强化产学合作,力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需要;三是鼓励广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创新,突出应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