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带来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大,但两者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纵观各国经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往往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加速,而在一定的阶段却停滞不前。因为高等教育的增长不只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还缘于其背后社会、政治要素的能动变化。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中,高等教育实际上是如何扩大,其背后有怎样的机制在发挥作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将产生怎样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分析日本的经验和教训来回答上述问题。 一、日本的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 上世纪60年代至今,日本高等教育就学人数的扩大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各为15年左右)(见图1)。
注:数据由日本文部省各年度《学校基本调查》算出。 图1 日本高等教育升学率的变化(1955-2004年) 第一个时期是“大扩大期”(从1960年到70年代中期),这是日本经济急速增长期。在这15年间,日本的4年制大学升学率由8%增长为28%,如果将短期大学包括在内则由10%增长到40%,扩大了约4倍。日本的高等教育极为迅速地实现了特罗所说的由“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过渡。 第二个时期是“停滞期”(由70年代中期至1990年前后),这一时期大学升学率停滞不前甚至略减。 4年制大学升学率由1976年的28%减少为1990年的 24%。但在这一时期,大学以外的高等教育机构得以扩充,并且新成立的专修学校的就学率大幅度上升,高等教育总就学率(4年制大学、短期大学、专修学校总计)由40%扩大为50%。 第三个时期是“再扩大期”(1990年前后至2005年前后),这一时期日本的高等教育升学率重新又开始扩大。4年制大学就学率由20%左右达到了40%以上,并且高等教育总就学率由50%左右扩大为近70%。 2005年之后就学率又开始出现停滞趋势。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的高等教育逐渐达到了普及化阶段。 由此不难发现,1960年以后的日本高等教育升学率大约以15年为周期而变化。这确实与日本经济增长率本身的变动有一定关联,但以此不足以说明如此巨大的变化。实际上,在美国也可以看到同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高等教育的扩大不只是受经济增长的直接规定,而且受政治经济要素的制约。以下对此进行分析。 二、高等教育的扩大 从经济发展这一方面来看,大概可以作如下说明(见图2)。一方面,年增长率达8%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收入增加,提高了家庭教育费用的负担能力,过去想升大学但由于经济原因不能升学的阶层开始升入大学,这成为高等教育需求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并且社会普遍对大学毕业生工资的提高抱有很大的期待,这意味着通过升大学而获得的利益增加了。一方面费用负担能力提高,另一方面期待收益率增加,这两个要素相乘,产生了对高等教育机会需求的爆发式扩大。
图2 经济发展与大学升学率的扩大 60年代初高等教育政策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就产生于此。一方面对文部省来说,最大的课题是提高战后教育改革中新设大学的质量。同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必须大量培养对发展现代工业起关键作用的工程师,因此需要对国立大学进行集中投资,充实理工科教育。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过度增加有可能带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此文部省对高等教育的扩大持消极态度。 另外,社会上升学的呼声也普遍高涨。二战后,民主化成为日本社会的重要思想,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必须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同时一部分私立大学为确保财政上的稳定,强烈要求扩大招生人数。这促使当时的执政党——自由民主党转向认可私立大学的扩大,这一政治势力压倒了文部省。结果,1961年政府大幅度放宽了对私立大学招生名额及新设立私立大学的限制。随后私立大学招生人数大幅扩大。由此,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基本上变为由升学需求决定,升学需求的扩大直接关系到规模的扩大。 同时还产生了使高等教育扩大进一步加速的机制。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对过去没有升学的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大学升学青年的增加,受到这一影响的青年也增多,不升大学被视为一种缺陷。并且过去由高中毕业生从事的职业逐渐被大学毕业生取代,如果不是大学生就不会被录用。但是,大学升学率本身具有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前呈加速状态的性质,希望升学人数的比率的变化一般适用于正规分布的累积密度函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S型曲线”,从0%到50%为止快速增加,之后增加速度减缓,逐渐接近100%(见图3)。升学率从10%至50%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正是相当于这一累积性扩大的时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高等教育升学人数的扩大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