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发展迫切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环境问题,突破创造教育的“瓶颈”。 一、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管理体制是一种与创造教育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构建创造教育管理体制,必须运用高校管理的“可控制性”与“可选择性”功能,并把握办学自主权和教学管理两个关键环节。 (一)高等学校管理的“可控制性”与“可选择性” 20多年来,我国从宏观到微观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当前管理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偏颇和局限,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相脱节。正如潘懋元教授指出的,“改革体制,最终必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才能收到实效……如果教学如何改革,质量如何提高,心中无数,方向不明,则所谓体制改革,可能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可能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无关,还可能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20年的体制改革,这些情况都存在。有的所谓‘改革’是以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降低学校的学术水平为代价的。”①从本质上看,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一种环境因素,就创造教育而言,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对实施创造性人才培养所需环境的营造。相对于家庭环境、自然环境和其他社会环境而言,高校环境在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高校能够根据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效地组织和利用校外环境中各种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因素,调节和控制校外环境中不利于创造性发展的因素,甚至可以使校外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大学教育的影响取得协调,使教育的作用不断得到强化,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国外有研究表明,大学教育可以通过发展大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来激发“文化背景不良”大学生的创造动机。我国创造教育的先驱陶行知认为,教育是要在学生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种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② 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生的创造活动,是在不断地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的过程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创造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否使环境中大量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因素成为大学生创造活动的背景,“最大的责任是在那些控制教育上的种种做法的人的身上”。③ 如何优化与利用环境是高等学校管理中的问题。高校管理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即它的“可控制性”和“可选择性”,其能根据学校教育的目的对校外社会环境这个“大气候”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和选择,从而形成一种理想的社会环境。在这种“小气候”的熏陶下,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将得到加强。相对于社会而言,高校内部的可控制性比较大。因此,设计和控制一所学校的内部环境条件,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反映,是学校内部心理环境的设计和建设的过程。 一个好的环境必须能够激发新的高质量观念的产生。在这个环境中,有创造性的人能得到奖赏,他的创造性观念也能得到适当的评价。评价与奖赏是一种外部控制的激励手段。运用得好,能不断地激发大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创造行为。高校的管理工作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对有创造性的学生进行奖赏和评价,这是营造创造性环境的重要一环。高校的管理工作还应该在最大限度上鼓励学生独立性的发展,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决定、自我控制、自我指导。这样,学生就会变得自信,充满好奇心,勇于面对挑战,他们创造动机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高校的管理应该创造一个容许采用多种途径来获得知识以及用不寻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学校社会心理环境,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感受不到压力,不会产生过度的焦虑,心理上有自主和自立的感受,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二)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与创造性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必须拥有办学自主权,这是其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体现,也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高校创造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实行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伯顿·克拉克在研究高等教育权力分配时认为,“权力不同分配的后果有着根本性的意义……最基本的后果似乎是,权力结构如何解放或限制创造性”,因为,“积极的个性来自权力……当权力集中于院校时,院校的个性加强了”。④实践证明,高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可以增强学校环境的学术自由,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生源,可以采取灵活的管理制度和办学模式,可以自主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适宜的、有利的环境。笔者认为,学术自由的核心在于自由学习、自由研究和学术争鸣,而招生、学科设置、课程编排、教师聘任、学术标准制定、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办学自主权都是为学术自由所提供的必要保障。换言之,办学自主权是为了保障学术自由而产生的。离开学术自由,一切办学自主权都将失去价值和意义。 学术自由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环境。如果教师和学生享有开展智力活动的自由,他们的工作就将得到讨论。错误的,将受到驳斥;正确的,将得到肯定。通过这种稳定的自由探讨、公开批评、不断修正的进程,人类的知识就能最有效地得到提升,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性就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教师方面看,学术自由主要是他们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自由。没有学术自由,教师就不可能创造新知识,更不可能把知识创新和学术探索引入教学,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学术自由,教师通过教学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予以影响、熏陶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在高校,师生交往主要是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交往,因而教师坚持真理的学术精神和自由探索的风范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产生影响。从学生方面看,其学习的自由是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创造力的重要保障。目前已有不少关于大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研究,但在已有的著述中却很少看到对“学习自由”的关注和探索,这是十分遗憾的。如果没有学习自由这个必要条件,学生被动地被固定于某个系、某个专业,在既定的课程体系中被动地学习,无权选择专业、无权选择课程,无权选择教师和教学方法,那么,他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必将受到严重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