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07)01-0001-08 当下,在中国所有的大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现状:教学、科研与管理三支队伍不协调,对这三支队伍的看法往往走两个极端,要么强调教学、科研队伍的重要性,轻视管理队伍的作用,要么强调管理的重要,挫伤教学、科研队伍的积极性。这在涉及工资、住房、岗位津贴等切身利益问题上冲突尤其突出。近几年中国大学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最集中的领域是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这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说明管理体制与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实现大学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干部与教学、科研人员一样,是构成高校三支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一个是说明高校管理体制和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症结在于传统的管理体制,核心在于管理创新。 一、中国传统的大学管理体制的弊端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大学管理及其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亟待深化改革。这些弊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等级化 大学在行政地位上分级别,有所谓副部级大学、正厅级大学、副厅级大学等等,特别是近几年大学升级升格成为一股风气,一些国家重点大学带头在行政级别上升级,原来的正厅级大学有几十所已经成为副部级,以至有人说高等教育是中国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甚至还在向旧的体制回潮。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自身要提高地位,大学要生存发展,就得跟着进行升级。特别对地方大学,这种升级在中国的国情下对学校的发展极具诱惑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这么做真是有苦难言,无可奈何。因为这不是大学自身想这样做的,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带头在这样做。 2.行政化 大学是什么?这是个贯穿大学始终的命题,是自大学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斗争的问题,从中世纪西方大学与教皇的斗争到今天大学教授与行政人员进行利益的较量,还有,有的大学拒绝聘请卸任的总统为荣誉博士,有的大学则以聘请政要兼职为荣等等,都是这个问题的反映。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大学很多事情就不好办、不能办、办不好。那么,大学究竟是什么?与此相反的问题是,大学究竟不是什么?从根源上说,大学是传授宇宙间普遍知识的地方。普遍知识即真理,即大学是研究真理、传授真理的地方。要研究真理、传授真理,坚持真理,就不能被世俗、市场、行政、官僚、金钱牵着鼻子走,也就是必须讲究学术自由、价值中立,而不是去追求权力、金钱,否则,大学就成了衙门、学店、自由市场、职业训练所。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大学是由国家举办的,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文化组织机构。国家依法对大学进行管理。但在现实中,由于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权限划分不科学,往往强化对大学的管理,忽视大学的独立性、自主性(即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似乎成了政府的附庸,政府总想通过人事任免、招生计划、经费划拨、专业设置、评估验收等途径来控制大学,各级党委政府对大学不断下指示发号令,大学应接不暇、疲于奔命。所以,中国的大学书记校长都感觉特别累,这不是因为大学内部事务太多而累,而是非大学的事务太多:参加不完的会议,学习不完的文件,应付不完的评估,接待不完的考察,协调不完的关系……“跑部(步)钱(前)进”,就是对这一问题形象的说法。而在大学内部,由于受行政力量掣肘太大,缺乏独立性,自主权不大,大学似乎就是政府这架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跟着政府转。这必然导致大学行政色彩太浓,在管理上也套用一般行政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上下一般“粗”,习惯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3.官僚化 相对于西方大学而言,中国大学的内部组织结构是仿照行政管理组织而构建的,围绕行政权力建立起来的,具有突出的科层化特征。大学的科层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因为早期大学的互助、自保状态已经无法适应今天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大学本身也由于功能的多元化、结构的复杂化、与社会联系的紧密化,传统的学术管理已经难以支撑大学的正常运行,行政管理及其科层制则较好地应对大学的这些变化。但是,科层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人治与法治、学术化与科层化并存带来管理上的两难困境。随着大学的不断扩展,行政权力越来越被强化,学术权力受到挤压。中国大学管理部门过去有这么几句话: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前面说的是“官”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后面说的是管理人员工作作风上官僚主义严重。大学的等级化、行政化必然带来官僚化。有两种现象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将教师职称与行政级别相比附,如教授相当于正处级,有的地方政府明文规定院士可享受副省级待遇。这意味着什么呢?院士享受副省级待遇就可以有地位,有车子坐,有秘书伺候,有陪同,有宴请,很风光,很派头。教授没有这些待遇啊。二是教师做出成就后往往被提拔到大学各级领导岗位。这两种现象都在强化这样的价值取向:“官位”比职称值钱。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意识的影响,加上大学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使大学管理机关权力过重,管理人员有官僚化倾向。有些教师感到自身没有地位,要么羡慕管理人员,要么与管理人员发生矛盾,有的更严重,甚至会带来整个学校价值取向的扭曲。比如,有的教师拿到博士学位或提了教授副教授,或在教学科研上做出了一定的成就,就想方设法调离本单位,学校为了稳定人才,往往给他们以行政上的职务。这样一来,必然滋长这样一种不好的风气,好像学校对人才是否重视的标准就是看让不让他当领导。有的人便以调动为名,向学校伸手要权。这些人原来只是“丑小鸭”,有了点名气后,似乎就成了“美丽的孔雀”,不仅要“开屏”,还想“东南飞”,甚至“到处飞”。这也叫“炒作”,把自己当作自由市场上的商品出售,明码标价,甚至待价而贾。朝秦蓦楚,朝三蓦四,见异思迁,见利忘义。炒几次,就能赚几十万上百万。学术对于这些人只是追求个人功名利禄、权力地位的台阶。他们把自己事业的成功完全归之于个人的奋斗,什么学校的培养、集体的力量、组织的关怀等等,都等于零。将行政职务当作筹码,且不说这样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他在行政过程中必然要摆官架子,把管理工作当作垄断优质资源、稀缺资源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