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07)01-0021-06 所谓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属于认识的范畴。人们习惯上常把知识归纳为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两大类,或者加上哲学知识归纳为三大类①。伯顿·R·克拉克把“一门门的知识称作‘学科’”②。事实上,学科概念从其形态上可以区分为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和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学科③。知识则是双重形态学科的基本材料和构成要素。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是有关知识的系统整合和理性升华,离开了作为“基本材料”的知识,学科就无从建构,就成了空中楼阁,是知识的增长促进了作为知识分类体系学科的变迁。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学科,是对“基本材料”的知识进行操作的学术组织,是围绕知识来组织和开展活动的。作为知识劳动组织学科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的“发现、保存、提炼、传授和应用”,使之不断创新、拓展和增长。按我们的理解,可以把知识增长与学科发展两者的相互关系建模如下图1。
图1 知识增长与学科发展关系模型 一、知识的增长促进作为知识分类体系学科的变迁 1.知识的保存和提炼——最早学科分类的产生 克拉克认为,“知识是通过世世代代累积起来的,各门学科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随时间迁移而发展”④。在古代,整个社会的知识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古希腊人把所有知识都概括为一门知识——哲学。柏拉图、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等古代学问大师,都不约而同地把知识统称为哲学。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早期的哲学包含天文学、气象、政治、语法、修辞等等内容,这些学问交织在一起,成为统一的“智慧”的组成部分。直到亚里士多德才将哲学和其它智慧区别开来,“作为存在的本质”、本性的性质、变化的原理和终极原因等为“第一哲学”;研究自然、运动的原因和原理为“第二哲学”。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包含在哲学里的天文学、数学、医学,以及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语言学、伦理学、法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这些知识虽然还不能从哲学里独立出来,但在哲学内部产生了把这些知识系统化的需要,一些哲学家便开始对知识进行分类的尝试,于是就产生了最早的学科分类,如柏拉图的知识分类法(见图2)⑤。
图2 柏拉图的知识分类体系 2.知识的专门化与作为知识分类体系学科的分化 从人类的认识发展来看,初期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是一个囫囵含糊的“整体”,随着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知识的不断探求,并对“囫囵整体”进行逐块逐层的分解研究和有效管理,就出现了作为知识分类体系学科的不断分化⑥。近代以来,“专业日益增多的趋势”和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的知识领域表现出内在的深奥性和固有的自主性”,就是作为知识分类体系学科的分化及其主要表现。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实验科学和人文科学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而迅速兴起。16世纪的科学革命主要是天文学和生命科学的革命,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主要是物理学和数学的革命,18世纪则是一场技术革命和化学革命。经过16-18世纪各门学科的革命,导致了古代混沌的哲学的分化,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形成了一门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体系,如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天文学等等,形成了呈树状发展的学科结构。特别是到了19世纪上半叶,科学分化已达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学科,知识体系日益膨大。这时,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结构便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最早对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培根主张以人的理性能力作为学科结构的分类依据,他将科学分为历史学、诗学、哲学(神学)⑦。 3.知识的无限集聚与作为知识分类体系学科的综合互涉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指出,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知识分化必然会走向综合交叉。20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比近代科学更精细、更深入,另一方面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横断学科(如数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从方法上把各门学科贯通和联系起来了;第二,一批代表高技术的综合学科相继问世(如信息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航天科学),更明显地表现了科学整体化的特点;第三,学科交叉呈现更大跨度的趋势,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渗透,实现着科学和技术的综合化过程,不但如此,而且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之间开始广泛交叉。总之,在现代科学知识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有机统一中,综合交叉居于主导地位,它日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和各门学科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丰富内容。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促使人们去进一步探索建立更为完善的学科结构体系,建立起一门门外延更广、内涵更深并具有新质的综合学科,而这些学科无不具有知识密集性和广博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