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7)01—0009—04 教育过度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二战以后,尤其是1960年代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人力资本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使得教育普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尽管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人口,特别是较高层次人口的需求急速增长,但许多国家却出现了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反常现象”。此非孤证,有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经济实际上都正在经历从一个普遍存在知识分子短缺的时代向一个知识分子日益过剩的新时代的艰难转变时期[1]。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1976年,一个叫弗里曼(Freeman.R)的美国人写了一本叫《过度教育的美国人》(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的书, 在书中,他把自1970年代以来的教育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归结为教育过度,即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从此,教育过度一词逐渐为教育经济学和社会学界接受并广为流行。 一、我国学界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是否过度的讨论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是否过度的讨论,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由于1983~1988年,我国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新增高校301所,年递增12%以上,在校学生从62.5万人增长到206.6万人,高校毕业生年均递增13.3%。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难点问题。[2] 为此,有论者从西方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因教育过度导致高学历者失业现象中,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以便给予我们警示和启示。 二是1990年代,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前,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是否过度的讨论,大部分学者都持否定的态度,其中以曲恒昌为代表,他认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调整发展的同时,较高层次的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供需之间大致平衡,从总体上看,不存在过量教育的问题[3]。有的论者,特别是力主我国高校扩招的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汤敏博士,还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不仅不存在过度,相反扩大高校招生在未来四年中可给下岗职工腾出500~600万个工作机会,有利于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至于四年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他看来并不难,“四年后,相信亚洲经济已重新腾飞,下岗职工的问题也解决得差不多了,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批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容易得多”[4]。不过从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来看,并不像汤敏博士想象得那样乐观。这一阶段也不乏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当时已超前发展,或者对高校扩招持否定的态度的[5]。 三是2000年以来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是否过度的讨论,大部分学者从大学生“就业难”,人才高聘低用,假文凭假学历证书的泛滥,高文凭高学历者事业抱负受挫和与“就业难”相关的“考研热”、“证书热”、“出国留学热”等教育深化现象论述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存在[6]。有论者更是从“最近几年大学生因就业难退而求其次,或被迫选择读研究生,及‘学历病’盛行”出发,对把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归咎于“就业渠道不畅和大学生就业观念不解放”的观点进行了强烈的批驳。他认为“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已比较成熟,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已为买卖双方所熟知,用就业渠道不畅通做解释,显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另外,也不应当一味埋怨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无非是期望获得一份与学历相称的工作及收入,这种期望恐怕不为过。大学生就业观念彻底解放的结果,无非是过剩的大学生统统下基层、下农村、去一般水平的私人企业。但这样做并非是在解决问题,不过是在掩盖问题而已,因为人才的学非所用和大材小用加剧了”[7]。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到,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是否过度的讨论可以说是一波三折。笔者在此不想也无力对各个阶段的观点进行评述,只是阐述有关我国高等教育是否过度的讨论的来龙去脉而已,以便奠定自己的分析基础。这些讨论也表明,我国学界对高等教育过度的判定标准主要是看高等教育的供需是否匹配,供大于求以及高等教育文凭经济价值下降为教育过度。与此一标准相比我们更倾向于美国教育经济学权威莱文(Levin.H.)判断教育过度的标准:(1)相对于历史上的较高受教育水平者,现在受相同的教育水平的人经济地位下降了;(2)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之期望;(3)工人拥有比其工作要求更高的教育技能。因为在笔者看来,教育过度并不仅仅表现为文凭的经济价值下降,更表现为文凭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下降,而莱文(Levin.H.)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判定教育过度,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判定教育过度,也就是教育过度者在文凭经济价值下降的同时,所从事的工作的发展潜力不大,难以有提升的机会,与接受高等教育前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评价和预期有出入。 二、我国高等教育过度业已成为事实 在本文看来,就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而言,不管是从宏观层面,即从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比较以及教育系统内部的比较,还是从微观层面即受过高等教育者自身来看,都存在一定的过度。 (一)从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比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