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的浪潮的袭来,旨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高等教育评估与认证逐渐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西方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历史比较悠久,几乎与欧洲大学同时出现,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先后出现了“教学开业证书”制度、“入学考试”、“校外同行评审”以及现在更为获得社会认可的质量保障新机制——“高等教育认证”(accredi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1]。相比之下,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更多使用“高等教育评估”(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这一语汇,而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评估在我国得以逐步实施更是1985年以后的事。其中本科教学工作评价范围最广,影响最大,反应也最复杂,几乎可以说是喜忧参半,祸福相依。 国内较早关注高等学校教育认证与水平评估问题的许建钺先生认为,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可以发挥许多功能与作用:(1)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看,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2)从高等学校的发展进步看,可以推动和促进教育改革、使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3)从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看,可以提高学校与社会办好高等教育的双向积极性、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4)从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来看,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管理与指导科学化、民主化。[2] 另一位学者在对十多年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价进行系统回顾与思考时也指出,该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各校的好评,对高校教学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3] 与这种“形势一片大好”式的研究心态相吻合,2005年4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2004年对54所高校的评估结论:其中30所高校“优秀”、19所高校“良好”、5所高校“合格”。这一结论给人们一个印象:中国高校的教学质量是令人放心的,呈现出倒置的金字塔形状。然而,观察身边高校之情形,也许我们又会产生若干疑惑,中国高等教育真的好到这种程度了吗?高等教育评估与认证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一些人所共知、但又秘而不宣的潜在问题? 人民网2006年5月9日发布过一个热贴:《本科教学评估就是一场闹剧》[4],作者署名为张录强,上传一天不到,便有2229条回贴,成为当日最热门的话题。文中,作者尖锐地批评了近年来全国规模的本科教育评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用了“面对本科教学评估中国教育界大脑集体注水”等刺激性的标题,列举了此类评估的诸多恶果,如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和教学工作,增加教师负担,助长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毒化各高校的教学气氛和生态,逼迫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造假、成绩造假、学习造假、学术造假等等。文章还提出一个沉重的质疑:“从2004年迄今已经通过评估的高校有几百所,却没有一位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站出来,说出事情的真相,提出异议,这说明了什么?”在作者看来,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知识分子已经丧失了正直的良心,没有了说真话的勇气和胆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 为什么对同一个生活现实,人们会做出如此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究竟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与认证的背后潜藏着哪些难以克服的冲突?这些冲突大致表现在何种层面?我们到底有没有比较恰当的办法解决、缓解甚至回避这些冲突?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与认证过程中至少存在着如下几对冲突,有的还相当严重。 (一)垄断性的评估主体与多元化的评估对象之间的冲突 此冲突主要表现在政府与高校之间。毋庸讳言,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与认证中,政府一直扮演的是垄断性的评价主体角色,执行的是集权模式的政府行为。《普通高等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明文规定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强调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评估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教育界、知识界、用人部门进行的社会评估只是政府评估工作的依靠力量。有学者概括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政府行为模式的特点为强制性、直接性和复杂性,认为这种评估虽然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研究、试点和完善,保障了高等教育质量,但弊端也非常明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不能充分调动社会、学校等评估主体的积极性。由于这种评估主体的单一性、垄断性,当前的高等教育评估便呈现出如下特点:政府评估多,社会评估少;学校自评配合性强,主体性差;总结性评估多,形成性评估少等。[5] 相对于依然保持着相当垄断性的评估主体,高校作为评估对象却日益表现出需求多元化的态势,具体表现在:(1)不同体制的高校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评估。当前我国民办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校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在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与传统公办高校存在巨大差异,对其开展针对性的评估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2)不同类型、风格、水平的高校需要更具差异性的评估。我国普通高校已达到1500多所,在学科设置、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以单一的标准开展评估,有失公允。(3)大学的发展重心的不同需要更为丰富而科学的评估内容与指标体系。目前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主要依照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进行,其中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重点放在学校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马列主义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等方面,学校内部评估的重点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或其他教育工作等单项评估。有学者认为在当前科技立国、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仅仅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学研究对于大学越来越重要,如何科学评估大学科研应该提上议事日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