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2;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60(2006)06-0098-09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由强同质性的传统社会向强异质性的现代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结构的双重转型,导致社会分化日益明显、社会异质性程度越来越高、社会阶层间差异也越来越大。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变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大幅扩展、高等教育收费化、高校后勤社会化等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导致市场化逻辑对社会成员的教育获得过程的过度干预,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社会转型带来的阶层分化,对教育获得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教育结构体系的大众化、市场化转型也给社会成员的高等教育机会获得造成重大影响。总之,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与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变革间的互动急剧放大了我国高等教育不平等状况,特别是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分布不公平状况日趋严重,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越来越多地受到阶层背景、家庭背景的影响,而不单单是个人的智力和努力,高等教育在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中扮演着不光彩的重要角色,看似公平的高等教育制度安排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深刻的教育不平等、社会不平等。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课题,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与否是其核心问题。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具体体现为性别间、城乡间、区域间、阶层间的高等教育机会分布不公问题,因此,研究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可以有性别、城乡、区域、阶层等视角。由于以性别、城乡、区域等视角过于宏观,且受高招政策的直接影响,在研究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时会出现较大偏差;而以阶层视角为切入点研究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则相对偏差较小,因为高招并未限定阶层招生人数,高校学生的阶层分布属于随机分布。因此,本研究以阶层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状况,以此把握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机会分布不公平状况,从而为今后制定高等教育政策提供实证数据资料。 以阶层视角为切入点研究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核心概念,为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这一概念指的是某一社会阶层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与该阶层人口在同一社会全体职业人口中所占比例之比。计算公式为:阶层A的辈出率=大学生中阶层A的子女所占比例/阶层A人口占同一社会全体职业人口的比例。在本研究中,不同阶层人口占社会全体职业人口的比例数字,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得出的总社会阶层比例数据。[1] (P13)从这个公式来看,辈出率为1时,某阶层子女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与该阶层人口在同一社会全体职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相等,也就是说,该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同一社会全体阶层的平均水平相同。如果辈出率超过1,则意味着这个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于全体阶层的平均水平;相反,如果辈出率小于1,则意味着这个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低于全体阶层的平均水平。[2] 下面,本研究首先根据自行调查数据,结合国内相关研究数据,计算并比较高校学生的阶层出身分布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然后,根据自行调查数据,计算出现阶段我国各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辈出率并加以比较分析。再次,文章结合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论证本次调查所得出的阶层辈出率分布的现实合理性。最后,文章对上述定量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作补充性讨论及简要的对策思考。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在本研究中,数据来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自行开展调查收集的研究数据;二是国内其他学者、同仁已有的调查及分析数据。 1.自行调查数据 本选题所采用的数据是2006年4月在厦门大学在读本科生中所作的“当代大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调查”的问卷调查数据。 (1)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所采用的调查方法类似于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即将整个班级作为一个抽样群体进行调查研究。之所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主要源于调查样本的高度同质性,因为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都是厦门大学在读本科生,笔者以为,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非常适合大学生调查,因为每个班级群体实际上也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大学生的阶层出身分布状况,再加上群样本数和总样本量都比较大,最近所获得的样本数据总体上能够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可以说这次调查方法的选择是相当合理的,调查过程也非常顺利。 (2)样本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回收的全部有效问卷共计1043份,全部录入到SPSS格式文件,本研究将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所调查的1043人中,男生占43.3%,女生占56.7%;来自东部省份的占67.8%,中部占17.5%,西部占14.7%;进校之前为农业户口的占48.2%,为非农户口的占51.8%。 2.参考数据来源 本研究因为自行调查数据的局限性,在研究中还参考了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数据及其统计分析结果,主要参考数据来源有两个:一是“谢作栩数据”,由谢作栩、王伟宜等于2004年在陕西、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共11所高校所作的高校学生家庭状况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24份。二是“文东茅数据”,由文东茅于2003年在北京、山东、广东、湖南、陕西、云南、广西等7个省(市、自治区)的34所高校的调查,有效样本为15222人。 三、定量分析与研究 下面笔者主要探讨如下三个大问题:一是高等教育机会阶层分布状况;二是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分布状况;三是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的合理性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