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等学校内部的非配置低效率 杨秀芹/范先佐 如何将稀缺的教育资源分配于学校中不同的部门,使资源在产出最大上有所作为,这是一种配置效率的表现;而在教育资源转化为最大化的产出过程中,由于人为在合作过程中的摩擦,诸如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信息传递的扭曲和延误、责权利的不对称等等,导致组织成员的努力始终在其惰性区域内徘徊,工作效率低下,这是一种非配置低效率的表现,实质上是一种组织或动机低效率。 从委托—代理理论看,高校内部存在大量的委托—代理关系,但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并非一致,而且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个人的利己动机和信息不对称,每个人都可能有“搭便车”的潜在动机,普遍的“搭便车”心理使得没有人抵制公共产权可能的滥用和组织利益的损失。在学校劳动合同中,只能规定员工的工作时间和报酬标准,却不能事先规定他们必须付出的努力。这种劳动合同的不完全,使学校的教职员工在相当程度上有选择工作努力的自由处置权。没有绝对完善的制度能够约束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在处理具体事务过程中有比较大的时间和权力的弹性空间,加之学校庞大的委托代理链条会造成事实上教育资源所有者缺位、委托人的监督弱化,因此代理人甚至可以通过权力“设租”来获得额外的租金收入,大量的“租”的耗散,损失的必然是学校的公共利益。[摘自《辽宁教育研究》(沈阳),2006.10.11~13] 高等教育寻租的制度分析 郝保伟/毛亚庆 高等教育寻租是指高等教育的相关利益主体通过各种非生产性的方法、手段以寻求利用掌权者手中的权力来转移、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为组织或个人争得超额利益的行为。高等教育寻租大致可分为权力性寻租和制度性寻租。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干预就成为必然。政府作为“经济人”,有其自身的利益追求;政府的“有限理性”也决定了政府的各种制度选择必然不都是理性的,因而政府出于主、客观原因,也在主动、被动、无意地进行寻租、抽租和创租行为。从现实来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过于集中,权力的集中为寻租提供了可能性;高等教育信息不对称,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必然有对信息的需求,而那些垄断或及时掌握信息的人也有转让、出售信息的需要,因而导致寻租行为的发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制度重置、教育制度不完备和既有制度存在缺陷,也会导致寻租行为的发生。为此,作者建议:(1)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和创新,压缩或消散租金,使各类教育主体无租可寻;(2)强化监督和严惩,使各类高教主体有租不敢寻;(3)通过公正、合理、高效的制度保障,使各类主体能够依法实现其合理诉求,使其有租不必寻;(4)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主体偏好体系,使其有租不愿寻;(5)加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建设。[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京),2006.5.17~23]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问题、对策与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在受到重视并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如下问题:(1)评估目的的错位问题。评估的目的在于为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但是目前人们过于重视评估的等次和排名次序,忽视了评估的真正目的。(2)评估对象的被动应付问题。(3)评估结论的主观随意问题。在实际评估工作中,往往是行政官员负责并起决定作用,由于行政官员对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及其所依托的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缺乏了解,加上长官意志和官僚作风,往往造成以行政命令代替科学测量,导致评估结果欠科学和主观随意的现象发生。(4)评估主体单一问题。由于在实际评估工作中较多地表现为政府行为,因而在客观上阻止了其它评估力量的出现,并抑制了其它评估者的地位和威信的提高。(5)评估指标刚性问题。评估标准带有追求一流、向名牌看齐的导向,使得其它高等学校不是失去信心就是盲目攀高。(6)评估过程不够规范问题。(7)评估功能未充分发挥问题。(8)评估监控存在道德隐患问题。 解决的对策在于: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多样化与质量的多元化,加强评估制度的研究,建立评估专家库并进行专业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实现评估组织的中介化等。高等教育评估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寻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评估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摘自《高教发展与评估》(武汉),2006.6.1~6,11] 大学教师的职业忠诚:市场化视角 王保星 “市场化”在大学事务中的运用和渗透,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的状况,而且对于大学的教师观及其职业忠诚产生了显著影响。市场化的引导促使大学教师逐步跨越象牙塔的束缚而走向社会,融进社会事务之中。商业和政府决策者在获得大学教师作为专家的意见的同时,也以物质或精神的方式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可。这对学院内的教师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尤其是以应用技术或应用社会科学为业的教师们更多地选择以出任企业和政府顾问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专业威力,并获得学院内不可能获得的高额报酬以及其他社会认可。学术环境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促使大学教师职业忠诚的对象也由校内转向了校外,更多地从自己传统的工作对象——学生的认可,从学术同行及学者团体的认可转向了寻求外部市场的认可,一种来自企业公司以及政府部门的认可。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外部基金会和官僚机构的稳定支持已经成为决定大学教师能否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及能否顺利被社会市场接受的重要因素。大学教师对外部经费的需求,对外部市场认可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主导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生活的基本法则。大学教师职业由学科专业忠诚向外部市场忠诚的转变,将对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活产生意义久远的影响。[摘自《江苏高教》(南京),2006.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