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6)11-0159-05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自出现以来,就备受广大研究者关注。本文拟对迄今为止有关独立学院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以图把握目前我国有关独立学院研究的进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需注意的问题和可能的方向。 一、研究现状及基本特点 为了较为全面的掌握独立学院的研究现状,作者利用清华同方的CNKI中国期刊网对于“独立学院”和“(国有)民办二级学院”进行“标题”和“关键词”的混合搜索,共查询“(国有)民办二级学院”文献346篇,“独立学院”文献770篇(截止2006年5月8日)。剔除其中一定数量的重复篇目和无关招生介绍,共计相关论文文献880篇左右。同时,研究者又以国家图书馆为基本文献库查阅关于“独立学院”、“民办二级学院”的专著,共计6部;硕士学位论文13篇;以“独立学院”为主题的会议论文,以及重要报纸相关报道若干。上述文献基本反映了当前独立学院问题研究的总体状况。 通过对上述文献进行认真梳理并重点阅读,发现关于独立学院的研究文献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自1999年以来独立学院的研究文献总体上随时间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研究文献表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第一阶段,从1999年到2003年4月教育部8号文件颁布之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这种新的办学形式的介绍(包括对一些有特色个案的介绍),以及它的合法性的探讨与争论上。第二阶段,8号文件颁布之后到2004年中期。有关独立学院的研究整体上呈现政策研究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官方对于独立学院政策的阐释,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于独立学院政策的表达、评论与诉求,学界对于独立学院政策的分析。独立学院政策的意义,独立学院的公平性问题、独立学院与其他办学形式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关系研究等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第三阶段,2004年下半年至今,独立学院的微观研究呈明显、快速增加趋势,中观、宏观研究依然呈稳步增长。在微观研究中,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较多。而中观、宏观研究中,有关办学类型、独立学院的走向研究、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以及与政府的法律关系(涉及到产权等独立学院长远发展的问题)的研究较多,而直接旗帜鲜明探讨公平问题的研究呈减少趋势。整个讨论的基调在于“如何规范”。3.如果对这种阶段性特征做进一步的分析,会发现这种特征深刻受制于我国高等教育宏观政策背景。具体来说,在第一阶段,由于1999年高校扩招,民办二级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刚刚产生,虽然在一些省(市)得到局部发展,但国家对于这种办学形式并没有明确表明政策立场。所以,这一阶段的研究自然就呈现出“介绍”、“论争”等研究特点。在第二阶段,随着教育部8号文件的颁布,独立学院得到国家的鼓励和支持并在2003年-2004年得到迅猛发展。而在此期间,《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并没有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较大的政策空间,所以这一阶段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独立学院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因而,这一阶段政府的“政策阐释”、相关群体对政策的“评论”,以及“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就自然成为第二阶段的显著特点;至于第三个阶段,由于2004年下半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开展的“独立学院发展项目”大检查,以及随后一系列旨在“规范”的政策措施的推行,政府大力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倾向性进一步明朗。所以,围绕着“如何规范发展”的正面积极探索逐步占据主流,而有关独立学院政策是否公平问题的论证虽有讨论,但是却逐步转向隐性化。 二、研究问题 (一)背景和原因研究。 研究独立学院,一般都会涉及到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这是理解这种新型办学形式的前提和基础。有关这一类问题的研究,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理路。一种是作为对独立学院其他问题研究的铺陈,另一种则作为专题研究。总的说来,关于独立学院的产生原因及背景,学界基本有一致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1.公办高校面临扩招,扩容能力有限;2.政府高等教育投入不足;3.人民群众高等教育需求旺盛;4.民间资本充足;5.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较为缓慢。在上述五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独立学院作为公办高校优质资源(比如品牌,师资)和民间资本“嫁接”的产物适应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满足了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需要,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需要应运而生。 与此紧密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独立学院的起源考证。已有研究存在着一定分歧。有研究者认为,独立学院于1998年产生于江苏;有研究者认为产生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时期的浙江;另有研究者认为“独立学院发源于1993年-1995年的一些公立高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形成规模于1999年高校持续扩招”。[1] (p28)还有的研究认为独立学院的前身——国有民办二级学院产生的时间更早,是1992年,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具体的产生原因和情形进行了详细考察。研究指出,天津师范大学是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始作俑者,该校在1992年就成立了民办性质的国际女子学院。创办这所学院的主要原因在于希望借机搞一块试验田,走出师范院校办非师范专业的路子。该院依托天津师大的资源,实行自主招生、自主办学、自主分配,收费比一般的非师范专业高一点,学费不用上缴学校,但天津市财政人均经费给女子学院的拨款全部归天津师大所有。[2] (p91-92)有关独立学院起源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这种新的办学体制的制度变迁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无疑在这方面具有重要贡献。 (二)独立学院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关于独立学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多。总体上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思路。一类是基于调查撰写的研究报告。有教育部组织的对于全国独立学院整体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也有基金支持下对于一省或几省(地)进行的专项调查研究。这些建立在实地考察基础上的调查报告比较客观地揭示了独立学院的存在状态。最有代表性的是,根据教育部党组的决定,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会同发展规划司、高等教育司、高校学生司等有关部门,聘请300多位专家,组成95个检查组,对经教育部批准或确认的全国249所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教学工作、招生情况等进行了专项检查和研究。在这次专项检查基础上的研究认为,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独立学院取得以下成绩:1.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进一步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截止2004年底,249所独立学院② 注册学生已超过68万人,其中本科生约55万人。在校生超过8000人的独立学院就有11所。2.办学条件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并在逐步改善。3.办学日趋规范。据统计,截止2005年1月,接受专项检查的249所独立学院中70%多的独立学院具备独立法人资格,80%多的独立学院实现了财务独立,拥有独立的校园,98%的独立学院招生宣传关于独立学院学历文凭的表述都清晰、准确,不存在误导考生的现象。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专项检查同样也指出存在以下问题。1.办学有待进一步规范;比如有40所左右的学院还没有自己的独立校园;近30%的独立学院还没有办理法人资格证书;有40所左右的独立学院还没有实现财务独立管理等问题。2.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3.涉及政策层面的问题,比如独立学院的资产归属、党组织归口、学生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3] (p6-7)另外,一些基金支持下的调查[4] (p85-99)对诸如独立学院的办学类型、办学动机、组织管理等进行的研究,很好地补充了全国大规模调查存在的一些不足,也非常有价值。上述研究着眼宏观、立足现实,对于了解全国或者省(地)独立学院的发展状况非常有益,为独立学院进一步深入研究做了很好的知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