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7)07-0170-09 近年“国学热”的再度兴起有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纵观世界,20世纪人类留下的一个最大、最普遍的问题,应该说就是文化问题。文化问题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国家与民族、物质与精神、经济与道德、科技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等各个方面的深层关系,国家和社会应该如何处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等一些带基础性、普遍性的大问题。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思考着、探索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可以说,这里有一场无声的选择和竞争,一场新世纪文化文明发展的竞赛。我们中华民族要想在21世纪走在前头,就一定要看清趋势,辨别方向,打好基础,做出有力的回应。我理解,这是近年来“文化热”包括“国学热”兴起的一个深层的、积极的原因。 当然,仅有合理的原因还不等于就有合理的结果。对目前的“国学热”,有些问题确实需要冷静地观察和思考。例如,“国学”和“国学热”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导向?它是否基于一种理性的、科学的事实判断和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其已经和可能产生的近期和长远后果是什么?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涉及我们对文化本质的理解和主流文化导向的把握,具有很深的思想文化背景和意义。所以不能不予以关注。 我的总的看法是:应该研究和倡导现代的“国学”,但这里有三个基本界限一定要把握住:1、不可轻视科学;2、不可回避民主;3、不可排斥法治。 一、“中学、西学”之分的界限何在:我们要举什么样的“国学”旗帜?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初。这是一个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是发端于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潮伴随着西方一些国家的强权与侵略进入中国,使人感到它们不仅冲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且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和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国内出现了区分“中学”“西学”,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从此也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中学与西学之间的“体用”之辩。这一争辩的实质是什么呢? 顾名思义,“中学”就是中国的“国学”。那么什么是“国学”?按早期国粹派代表人物邓实的说法:“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1] 问题在于:既然国学就是“一国所有之学”,那么“西学”是否可以相应的理解为是“西人”或西方国家的“国学”呢?也许倡导“国学”者是如此看的,但西方学者却从不把他们的文化叫做“国学”,而是一贯强调他们的东西是“科学”。而“科学”是代表真理与人类价值的先进文化,并无中西之分!正是这种普遍主义的自信,使得西方在文化上越来越表现出咄咄逼人的进攻姿态。 显然,“学无中西之分”是代表西方文化姿态的一个核心观念;“学分中西”则是倡导国学文化的一个逻辑起点。那么“学”究竟有无中西之分?孰是孰非?这是一个在科学上必须回答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对“学”或“学问”一词有所分析和界定。简单地说,“学”有“学科”与“学说”之分。这种区分是把握科学真理与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关系的前提。而不懂得或不尊重这种区分,则是已往和今天许多文化混乱或错位的重要根源。遗憾的是,所谓“中西学”之辩从一开始就没有注意这一点。 一般说来,科学的本质是求知求真,而“学科”和“学说”是科学的现实形态。“学科”是代表科学本质的公共形式。学科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的公共性、知识和真理的普遍性。因此,广义的科学,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甚至哲学,它的“学科”都是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不能因主体不同而作多元的划分。可见,正是在、也只有在科学和学科的意义上,“学无中西之分”是成立的。 但在现实中,“学科”要通过一个个具体“学说”来实现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学说”是对学科问题的一定解答或反应系统,它们都是由现实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创建的。现实的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生活条件下,都有一定的权利和责任创立自己的学说,并使每一学说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鲜明的主体印记,包括时代特征、地域特征、民族特征、思维个性和价值取向等在内。这样,“学说”就成为一定知识与特定主体价值体系的综合体,既有学科的共性又有文化的个性,“学说”的多元化实属必然。因此我们看到,在全世界的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除了有史以来各种各样的学派经典、冠以姓名地域的一套套理论、“主义”等之外,几乎无处寻找那个“纯正、唯一”的“学科”所在。可见,正是在、也只有在学说的意义上,“学有人我(中西)之分”是成立的。 简言之,在科学及其学科的层面上,“学”本无中西之分,唯以“真为体,实为用”;在学说层面上,中学西学乃人我之分,自当“以我为主,以人为鉴”。 把握学科与学说的区分,对于理解什么是国学,思考如何倡导国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提倡国学有了一个科学的逻辑前提,更意味着对国学的把握要有一种自觉的科学意识。所谓自觉的科学意识,就是要科学地对待“国学”,首先不要把“国学”与“科学”相对立,相反,在倡导国学时,我们更要高举“科学”的旗帜! 首先,要科学地界定“国学”的性质。在“学分中西”这个前提下,“国学”是指中国的学说文化系统。就是说,“中学(国学)”与“西学”、“东(方之)学”、“阿(拉伯之)学”等之间,都是一定的学说或学说系统之分,而不是学科之分。在学说层面上,它们之间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独立的权力、责任和特色。从学科角度看,国学的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礼俗学、考据学等诸多学科门类。在所有这些学科门类中,与国学相对观的,也是“西学”、“东学”、“阿学”等其他学说系统,而不是科学和学科门类。任何学说系统都不能遮蔽整个学科,或凌驾于科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