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7)02-0053-06 一、亲属 研究亲属关系(Kinship)的开始本身就是人类学的开始,而亲属称谓是其研究的中心。自从 19世纪中期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创始亲属关系的研究以来,人类学家一直间接或直接地研究它。这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摩尔根之前、摩尔根时代、摩尔根之后。[1]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学家开始了亲属关系的特性这一问题的争论。尽管这些人类学家的理论观点存在着各种分歧,但是他们从社会、文化和血缘功能出发分析了亲属关系。[2] 上世纪70年代Daniel Craig把那些分析亲属关系的人类学家分为表现主义者(expressionist)和还原主义者(reductionist)。[2]表现主义人类学家把亲属关系看作是:A、物质或者生态条件;B、经济结构和行为;C、文化价值和规范符号的表现。属于表现主义人类学家的Beattie主张亲属关系是表现社会的基本政治、法律和经济联系的术语。[3]对那些属于还原主义人类学家来说,亲属关系是发源于人类的精神(心理)上的或者身体(生物)上的结构。Gellner代表极端生物学论点,他主张亲属关系仅仅是肉体与血液的问题,是反映传宗接代和生物再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模式。[4]Freeman和Fox进行行为研究,主张亲属关系可以通过孩子寻找母亲这样个体发育的天生依恋来解释。基于此种天生关系的爱与恨,随着孩子的成熟和他的人际关系网的扩展而往外扩散。[5]而Lévi-Strauss断定,亲属关系仅仅是一系列社会现象的一个级别,并且可以把它还原到在人的大脑里无意识产生的一个模板。他主张,亲属机制和互惠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思维方式来解释,这对所有人来讲是一样的。[6]随着亲属关系研究的深化,当今的亲属关系研究已经脱离了形式主义并更多地关注历史背景,权力的不平等和对优势文化意识的阻抗策略,复杂的民族问题,政府政策和跨民族势力对文化结构的影响,种族、性别和阶层的交叉,女性主义者观点的整合,以及从生物与文化角度对人类行为进行研究的一些新观点等问题。[7] 那么,什么是亲属关系?正如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首次提出的那样,亲属关系在整个世界只不过是综合性的生命需求的多元表现吗?或者亲属关系是缺乏固有的内涵并且在各种文化中表现不一的一种符号语言?许多人类学家在不同的角度上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比如,Barnes说,对男人(父亲)来讲亲属关系的基础是不同背景的社会,而对女人(母亲)来讲亲属关系生根于天(本)性并全世界相差无异。[8]人类学家们研究的那些传统社会中,亲属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虽然亲属关系本身植入于经济系统,亲属关系一旦在社会中确立,就对个人行为不受约束地施加重大影响。它是把个体连接成社会组织、赋予个体某种社会角色并把他纳入一定社会范畴的最基本原则。世界上大部分文化中亲属关系是确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的根本。[9] 二、英、汉、维亲属称谓 (一)亲属称谓 所有的人类社会中,亲属具有特殊的称谓。亲属称谓的总和这些称谓的使用法构建了亲属分类制。各群体使用的亲属称谓的差别导致了亲属制的多样性。有些群体使用很少的亲属称谓,而另一些群体对每一个亲戚使用不同的称谓。摩尔根之前亲属称谓研究处于通过对核心词语的比较研究来确定历史上民族之间的联系这一状态。摩尔根的突破是把那些词汇表上的亲属称谓分离出来,并使它们成套地概念化和理论化。[1] 随着亲属称谓研究的深化,人类学家对它的基础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首先是血缘关系的符号。由于亲属关系是通过血缘和姻缘形成的关系,亲属称谓的基础就是表示这种关系的符号。比如,Scheffler和Lounsbuxy坚持这种观点,并认为亲属称谓如果不表示血缘范畴,那就没有理由把它当作亲属关系。[10]其次是社会范畴的符号。亲属称谓是基于已经划定了的社会范畴的解释符号。比如,Leach主张,亲属称谓是个体被教给的用于分别自己出生的社会结构里重要人群的范畴词。[11]无论他们持何种观点,都并不反对亲属称谓是每一种文化的中心图式这一论点。 (二)英、汉、维亲属称谓对比 早期人类学家的研究工作就是从研究外族开始的。摩尔根正忙着收集有关亲属称谓数据的时候,没能得到足够的汉语亲属称谓。[12]其实,汉民族对自己亲属的兴趣很早就产生了。秦汉之际成书的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尔雅》就专门有一章解释称谓,它对亲属关系做了仔细分类和解释。当西方人类学家开始接触汉民族亲属称谓时,使他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些亲属称谓的准确性、叙述性和繁杂性。[13]开辟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这一新领域的也许是Kroeber,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提到汉民族的亲属称谓父系和母系界线分明、标明辈分长幼的特点。[13](P.151)然而汉民族学者对英、汉亲属称谓的研究很可能首先是在从事汉英/英汉翻译的工作人员当中开始的,其后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或者凭着教学经验或者科研任务的需要发表了许多有关称谓对比研究的论文。①由于维吾尔语属于小语种,况且从事维吾尔语研究的科研人员有限,他们的大部分经历用于历史考证,汉维亲属称谓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至于英、汉、维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并没有开始。 英、汉、维亲属称谓之间有类似之处也有鲜明的差异。开始分析产生差异的深层原因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列出表示亲属称谓的词。 亲属称谓词的量决定了单位的明晰度。一个亲属称谓词的语义特征越多,外延就越少,语义特征越少,外延就越多。[14]从下表列出的亲属称谓词中可以看出,汉语几乎每一种称谓都用独立词语,维吾尔语使用的词语比汉语少得多,而英语词语更少。汉语用59个词表达的亲属称谓 (实际上很可能比这还多),维吾尔语用了35个词,英语用了26个词。英语和汉语亲属称谓词的类似率44%,维吾尔语和汉语亲属称谓词的类似率59%,而英语和维吾尔语亲属称谓词的类似率72%。若把维吾尔语亲属称谓词newre aka/ini,newre acha/singil,newre oghul,newre qiz,jiyen oghul,jiyen qiz等词中的newre,jiyen当作亲属称谓词,而oghul,qiz,aka,ini,acha,singil看作核心家庭亲属称谓词的外延式,那么英语和维吾尔语亲属称谓词的类似率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