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3—0086—08 文化与人类共生。对于文化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吸引了各个学科的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文化研究能否构建一门“文化学”?笔者在众多学者研究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文化的研究状况做一梳理,探讨从更为宏阔的视野把各学科整合起来,以便确立“文化学”的研究框架和学科体系。这是一个具有良好生长前景的研究领域,也具有广阔的教学空间,值得大力开掘和发展。 一、“文化”词义演变与研究的拓展 “文化”概念经历了演变和发展,对文化的研究逐步拓展。 西方学者的视野 英语中的Culture原意包含: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这个词的含义转变为改造、完善人的内在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过程,也被理解为培养公民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能力。中世纪,文化开始有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区分,但是被神学所遮蔽。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文化逐渐指道德完美和心智或艺术成就。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把文化同人类理性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以此区别于原始民族的“不开化”和“野蛮”。 17世纪,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首次提出“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即文化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及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提出,文化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康德认为,文化是“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文化是一个过程,一种转变,一种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主要从精神文化方面去认识,偏重于把文化看成是人类精神现象——宗教、信仰、思维、心理、语言、艺术等的反映。 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文化的研究发生了两个历史性转折:一是由注重传统的乡土社会和未来开化社会转向注重现代都市社会,二是由传统农业文化转向现代工业文化。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A.克拉伯和克拉克洪对众多关于文化的定义进行了比较,总结为六大类型:(1)列举和描述性的,如博厄斯(F.Boas)认为:文化包括一个社区中所有社会习惯、个人对其生活之社会习惯之反应及由此决定的人类活动;(2)历史性的,强调文化的社会遗留性及其传统性,认为文化即社会的遗传;(3)规范性的,强调文化是一种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或是具有动力的规范观念及其影响;(4)心理性的,认为文化是满足欲求、解决问题和调适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制度;(5)结构性的,以每一文化系统的性质及可隔离的文化现象之间所具有的组织之相互关系为中心,如克拉克洪和凯利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包括显型或隐型式样),它为此一群体之全部成员或某部分之成员所共有;(6)遗传性的,主要关心文化的来源、存在及其继续生存的原因等,如卡尔(L.J.Carl)认为,文化的本质是通过“团体中过去行为而累积与传授的”。A.克拉伯和克拉克洪认为文化是一个成套的系统,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化系统既是限制人类活动方式的原因,又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成果。 关于文化,流行的说法还有:(1)人类实践和信仰的积累;(2)一种信仰的模式,铸就了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人格;(3)一种思想和实践的系统;(4)一种无意识的结构,它产生人类的思想和行为;(5)一种在社会交往中起作用的共同的信号;(6)人类适应自然的一种体系;(7)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8)展示人之本质的符号系统。 《牛津辞典》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能力的高度发展,借训练与经验而促成的身心的发展、锻炼、修养;或人类社会智力发展的证据、文明,如艺术、科学等。 汉语中的“文化”及学者的阐释 在我国,“文化”一词出现很早。《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文,错画也,修饰也;化,教行也,变也。”汉代刘向的《说苑》第一次把“文化”连用:“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代束皙《补亡》一诗中写道:“文化内辑,武功外悠。”都指的是“文治和教化”。 日本选择汉字“文化”一词对译各类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指不用权力或刑罚,而依靠文德进行教化。 1920年,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认为文化乃“人类生活的样法”。② 蔡元培在湖南的一次演讲《何谓文化?》中提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列举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科学等方面。③ 1922年,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言“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④ 他在《中国文化史目录》中列出:朝代、种族、政治、法律、教育、交通、国际关系、饮食、服饰、宅居、考工、农事等,说明他心目中的文化是一个包罗极广的概念。钱穆说:“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生。”⑤ 现代汉语的“文化”主要有三个义项:(1)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2)考古学用语,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文化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文化热”,许多学者进行了多种阐释。这里试举数例: 陈炎指出,如果说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那么,文化则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⑥